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15000字!宪法辅导讲稿(范文)VIP免费

提纲:

一、宪法的发展历程

二、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

三、宪法修改的主要特点

四、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五、保证宪法实施

  (一)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原因

1、近代宪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形成

3、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

  (二)宪法发展史上的“第一”

1、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2、1791年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

3、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4、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5、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6、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三)新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概况

1.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探索和实践

2.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四宪法”

3.1975年宪法

4.1978年宪法

5.改革开放后的“八二宪法”

  (一)宪法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二)宪法修改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三)宪法修改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宪法修改的主要特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持严格依法

  (三)坚持发扬民主

  (四)坚持部分修改

四、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1.确立了科学发展观

2.调整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3.完善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

4.调整充实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

5.调整完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

6.调整完善和平外交政策

7.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

8.增加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方面的内容

9.修改完善国家主席任职任期方面的规定

10.在宪法中增加有关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这方面的内容

11.适应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

12.修改完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有关规定

  (一)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二)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三)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

  (四)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

  (五)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

  (六)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

  (七)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

  (八)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九)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

  (十)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十一)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

五、保证宪法实施

15000字!宪法辅导讲稿(范文)

新时代新宪法

——《宪法》专题辅导报告

授课人:XXX

20184X日)

不久前闭幕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了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今天借此机会与各位就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共同进行学习。我主要讲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宪法的发展历程

二、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

三、宪法修改的主要特点

四、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五、保证宪法实施

第一、宪法的发展历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宪法》是什么?是怎么来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一)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原因

1、近代宪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形成,为近代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为近代宪法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宪法发展史上的“第一”

1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21791年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

3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4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5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6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三)新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概况

1.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探索和实践

追求公平正义,实行法制化治理,始终是我们党的重要目标,早在革命根据地时期我们党就开始了宪法建设的探索。

革命根据地时期,我党针对三个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任务,制定了既有继承性、阶段性,又有发展连续性的三个重要的宪法性文件。

193111月第一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公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下简称《宪法大纲》),全文共十七条,19341月由第二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修改,它对国家政权的性质、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为其他法律、法令的制定提供了立法依据,是中央苏区确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根本大法。

抗日战争时期,1941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通过《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以下简称《施政纲领》),全文共二十一条,纲领集中体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

1946423日在延安召开的第三届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以下简称《宪法原则》),全文共分五章,共二十五条,这个宪法性文件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与命运的严峻形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自由、民主、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原则。以上三个宪法性文件是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革命根据地内民主政权建设的进程紧密关联的,以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为出发点,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力图将政权运行纳入宪法规范的轨道,以维护政权的稳定和效能,有效调整了各种社会关系。

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制宪建设经验和教训是我党的宝贵财富,为新中国成立、建立全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奠定了政治基础。这个时期制定的宪法性文件虽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不甚完备,但都代表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而斗争的总方向,它是根据地民主建政的经验总结,为建国后的制宪提出了宝贵的经验。这个时期的立宪活动所确立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精神观念,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不断补充、丰富和完善,其核心思想从没有动摇过。如人民当家作主思想、工农联盟理念、社会平等意识、妇女解放思想、保护公民人权意识等,至今依然是社会运行的有效原则。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对宪法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党以后的宪法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2.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四宪法”

1954年制定的宪法不仅凝聚了开国元勋们的聪明智慧,也寄托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理想,书写了中华民族立宪史的光辉一页。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19549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刘少奇同志受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托,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他说:“宪法草案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以后,将成为我国的国家根本法,全体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20日下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表决。当天出席会议的代表1197人全票赞成,“五四宪法”诞生了!这是一部承前启后、具有基石意义的宪法。“54宪法”承继并完成了《共同纲领》的建国目标,其传统还可追溯至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宪法文件,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宪传统。它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建设的崭新历史,在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合法性,确认了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宣告了人民权利受到宪法保障的事实。

五四宪法”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现行宪法的制定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五四宪法”是民主精神的体现,确认了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它宣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规定了人民实现权力的各种形式和具体保障制度。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方面,“五四宪法”规定了公民最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突出对社会权的保障。“五四宪法”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国家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结合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基础。我们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了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国家元首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方制度等,从而形成了新中国宪政体制的基本框架,推动了建国初期国家民主和法制建设。“五四宪法”奠定了我国宪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与发展模式,它所确立的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中央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都为后来的宪法所继承。

3.1975年宪法

1975年大规模修改的宪法由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这部宪法文本是在“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左”的思想的产物。这部宪法大量删减了宪法必须明确规定的内容,起不到国家生活准则的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

4.1978年宪法

1978年大规模修改的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对1975年宪法文本作了修改。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部宪法未能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思想影响,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政治理论观念和不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

5.改革开放后的“八二宪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着时代发展的脉搏,制定一部新宪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方针。我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八二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5章组成,共138条。“八二宪法”在序言中突出明确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宣布“本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宪法内容上,明确了国家的根本任务,确认了四项基本原则;增加了“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内容;恢复了“五四宪法”关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司法制度,增加了基层自治制度的规定。

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强调以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的工作重点,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关于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的规定,更加切实和明确。在国家机构方面,它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原来属于全国人大的一部分职权交由它的常委会行使,恢复设立国家主席作为国家元首的代表。它规定国家领导人连续任期不得超过两届,这就取消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的终身制。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现行宪法后来又经历了四次个别修正。四个宪法修正案共31条,其中对宪法“序言”部分修改了5条,宪法条文部分修改了26条。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基本国情和国家根本任务、经济体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完善保护公民私有财产制度、基本治国方略等重大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1982年宪法历经了四次修正。

第一次修正是在1988年,我国第一次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同时将有关条款修改为“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第二次修正是在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正式写进宪法。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第三次修正是在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再一次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次是以党的十五大为依据,对宪法部分内容作适当修改: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序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成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修改了我国的农村生产经营制度;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将宪法第二十八条“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第四次修正是在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内容成为两大亮点。

第二、宪法修改的重大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修改,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是我国宪法发展的必由之路。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能更好为新时代伟业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宪法必须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目的是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及时将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完善国家主席任期任职制度、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涉及修改宪法的有关内容等,载入国家根本法,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的。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泛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宪法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和引领意义。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

(二)宪法修改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全面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三)宪法修改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1954年宪法诞生后,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4次修改。通过4次宪法修改,我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力推动和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根本成就,确立了国体和政体等国家的根本制度,确立了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等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我国宪法是一部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宪法。

三、宪法修改的主要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多次阐明宪法的精髓要义,并明确指出:“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2018311155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通过。这次宪法修改有四个特点:一是坚持党对宪法修改的领导;二是严格依法按程序推进宪法修改;三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四是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而这四个特点,俨然成为让宪法永葆生命力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方向。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而依法治国,首先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关键,也是依宪执政。我们把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宪法修改全过程,确保宪法修改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依宪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性质,确保依宪执政的科学规范。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领导下修改宪法、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得以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得以向纵深发展。

(二)坚持严格依法,确保程序规范。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宪法依准绳而修则国治,废规矩而建则国乱。历次宪法修改的实践深刻表明:只有切实严格依法,确保按程序进行,才能保证宪法修改真正符合宪法精神、真正符合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制定法律、修改法律必须建立在遵守秩序程序的基础上。把宪法修正草案的提出、宪法修正草案的审定和表决、宪法修正案的公布等各个步骤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做到位,是贯彻落实依法修宪精神,确保程序规范的总抓手。严格依法修宪,把我们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保证。

(三)坚持发扬民主,确保凝聚共识。列宁曾言:“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最大程度地凝聚了民意共识,体现了大多数人的理性。而宪法修改,要充分发扬民主,也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的“最大公约数”。新时代、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我们始终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进一步完善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宪法,让宪法的人民性得以充分彰显。

(四)坚持部分修改,确保宪法稳定。“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是我国宪法发展的必由之路。1982年现行宪法试用至今,我们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通过了五个宪法修正案。坚持“部分修改、不作大改”的精神一以贯之,使我国的立法质量稳步提高,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修改,我们立足稳定性,保证连续性,真正凸显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真正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奋进,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

四、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这次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宪法修正案》共有21条。主要内容12条包括:

1.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2.调整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3.完善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

4.调整充实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

5.调整完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

6.调整完善和平外交政策;

7.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

8.增加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方面的内容;

9.修改完善国家主席任职任期方面的规定;

10.在宪法中增加有关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这方面的内容;

11.适应深化国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15000字!宪法辅导讲稿(范文)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