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校思政工作心得体会(2)VIP免费

提纲:

一、重申教育价值观念:夯实全社会的立德树人思想共识

1.回到教育的原点

2.成长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3.从“现实的人”出发

4.对不同主体综合施治

二、重构教育评价方式:推动从赋值评价到增值评价的转变

1.厘清“唯分数”的危害

2.聚焦评价“指挥棒”

3.开展增值评价

三、重建思想价值引领路径:引导大学生做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

1.明晰成就教育的危害

2.大学生要心怀“国之大者”

3.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成才观

高校思政工作心得体会

扭转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功利化倾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前提。当前,随着教育评价改革、“双减”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教育功利化倾向有所缓解。然而,由于教育观念工具化的思想根源还未消除,短视、功利的教育行为及片面强调成就的教育价值取向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基于此,要从价值观念上着手,通过回归育人本质淡化教育过程中的功利化意识,真正发挥教育在终身成长中的积极作用;要在目标使命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对内更好认识自己、对外更好认识世界。

一、重申教育价值观念:夯实全社会的立德树人思想共识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重申教育价值观念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立德树人的教育共识,在大学生如何成长、怎样成才这个问题上确立共同的思想基础。

1.回到教育的原点,把握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成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怀特海曾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对“成为一个什么样人”的思考和选择贯穿中外青年思想史和运动史的始终。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潘晓讨论”聚焦了新时期青年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历练成为革命战士的故事,反映了青年人对何以成长、如何成长问题的探索。

2.成长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应成为一个被引导的过程,这是“为何树人”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就好比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容易从理想状态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这种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立足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解决真实的成长难题,这是“以何树人”的落脚点。对大学生成长的引导,从宏观层面看,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关照,解决的是成为一个什么人的问题。从中观层面看,是正确处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的关系,解决的是学会处理成长道路上各类关系的问题。从微观层面上看,是在大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更好培养能力的问题,解决的是在大学阶段全方位提升自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讲,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又是直接回应大学生面临的成长难题的应有之义。

3.从“现实的人”出发,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如何理解教育的初心、功能和宗旨,决定了教育者如何看待大学生成长教育的定位、意义和价值,进而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资源分配方式。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价值观塑造的窗口期,功利化思想必然带来利己性,倒置“小我”和“大我”的关系。部分大学生“成长的烦恼”,甚至是人生航向偏离,并不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形成的,而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被教育功利化思想裹挟后产生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模式。要打破教育功利化的怪圈,就要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生成长的规律。一方面,教育发展的规律体现为教育的内在逻辑。尊重这一逻辑,就是要把教育看作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而不是个体谋生的手段。如果仍然试图通过在教育阶段“毕其功于一役”,期望教育改变身份,身份带来地位,地位决定待遇,待遇换来成功,就注定会在教育功利化的道路上越深越陷,越陷越深。另一方面,大学生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立德树人”中的“人”,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的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意识、效率优先观念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身份本身带来的价值大幅缩减,仅靠一张文凭就能换一个好职业的时代早已结束。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倒逼大学生对教育产生收益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之“学而优则仕”“重道轻术”的传统价值取向深入人心,这一切都会沉淀为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正视这一问题,并将大学生成长教育置于“此时此刻”的真实社会情境之中来谋划和考虑。

4.对不同主体综合施治,将立德树人理念扩展到全社会。大学生行为上展现出的功利化倾向是教育功利化的必然结果。因此,需要使大学生成长教育回归教育本质,以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因此,要对家长、高校、用人单位等不同主体综合施治,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形成立德树人的思想共识。首先,家长要摒弃错误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当前,家长普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并希望子女可以通过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延续自身的社会地位,由此形成了教育功利化行为的观念土壤。要想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拥有丰满、出彩的人生,家长就不能仅用显性的学分绩和在校简历来衡量孩子的成长,而是要将目光放宽到美德、体育、美育、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上。其次,高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守住教育的初心。高校的不同学科之间本无优劣之分,但由于不同专业在就业机会,特别是薪资待遇差别较大,倒逼学生和家长在高考时就无视兴趣进行选择,甚至很多大学在招生宣传时为了吸引生源也会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主要“卖点”。此外,一些大学对于本科人才培养不够重视,成为“考研基地”及“求职培训学校”,最终导致成长教育的缺失和异化。再次,用人单位要形成合理的人才观,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学历不代表能力,也说明不了人品德行。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共识,就不能在选拔人才时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将大学生的成长标准窄化为分数和简历。否则,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将被大大削弱,全面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二、重构教育评价方式:推动从赋值评价到增值评价的转变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影响甚至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对教育的认识。重构教育评价方式就是要推动大学生评价从赋值评价转变为增值评价,改变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成果功利化带来的弊端和问题。

1.厘清“唯分数”的危害,明确重构教育评价方式的重要意义。“唯分数”的本质是一种绝对比较,其目的是通过可以量化的指标,筛选出符合既定标准的精英,引导大学生将一份在用人单位眼里“完美”的简历作为追求的目标,将大学生带向越走越窄的“内卷”独木桥。大学生热衷的“考证”,同在中学期间为升学加分报的兴趣班一样,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将教育窄化成了获取资格的方式,本质上都是源于对教育功能的工具化认识。我国的教育宏观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效率优先到兼顾公平的发展进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限的资源被用于优先发展少数高校,加上用人单位“唯学历”“唯名校”以及“本科决定论”等显性或隐性门槛的设定,事实上形成了基于分数主义的社会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只看重结果,异化了教育的本质,放大了教育的工具价值和选拔功能,将教育的目的等同于取得比竞争者更优的考试排名,最终必然演化为“唯文凭”“唯学历”的畸形价值取向。由“唯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高校思政工作心得体会(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