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VIP免费

提纲: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生动实践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现实挑战

三、凝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强大合力

在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这个座谈会,既是一次“总结会”,也是一场“诸葛亮会”,更是一次“加油鼓劲会”。最近这段时间,我用了3个半天时间,走了全镇12个社区,实地看了“银龄互助站”“小太阳托管班”“乡贤评理堂”等8个社会组织服务点,和20多位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负责人、居民代表聊了家常。刚才,又听了7家社会组织的交流发言,说实话,我既感动又振奋——感动的是大家扎根基层的情怀,振奋的是基层治理正涌动着越来越鲜活的“群众力量”。

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回望来时路,看看我们一起走过的“温暖足迹”;二是把准当下脉,理清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破题关键”;三是锚定新征程,凝聚起共建共享的“最大公约数”。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看到了“群众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们镇的社区从原来的3个扩展到12个,常住人口突破8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21%,18岁以下儿童占17%,“一老一小”服务、邻里矛盾调解、特殊群体关爱等需求像潮水一样涌来。单靠社区“两委”79名干部,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他们中有退休教师牵头的“四点半课堂”,有宝妈群体组成的“亲子志愿服务队”,有乡贤老板资助的“社区公益基金”,还有非遗传承人创办的“传统手工艺工坊”。这些“草根组织”,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填补了基层服务的“最后一米”。

他们的服务,是“敲得开家门”的温度。去年冬天,我到光明社区调研,遇到82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她拉着我的手说:“小周啊,你们社区的小陆姑娘每周三都来帮我买菜,比亲孙女还贴心。”小陆是谁?她是“暖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这个由5名“90后”姑娘组成的团队,专门针对社区独居老人开展“时间银行”服务——年轻人为老人买菜做饭、陪诊就医,记录下的“时间”将来可以兑换自己或家人的养老服务。目前,“暖夕”团队已经发展了42名固定志愿者,服务老人127位,累计时长超3000小时。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镇还有很多:比如“银龄互助队”的老党员们,每天轮流在小区巡逻,帮住户收衣服、提醒关燃气;“宝妈帮”组织的“旧物置换市集”,让闲置的玩具、书籍在邻里间“流动”起来,既解决了收纳难题,又增进了感情。这些服务,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融入日常”。

他们的参与,是“解得了难题”的智慧。社区治理难,难在矛盾多样、诉求多元。过去,我们遇到邻里纠纷,往往是“社区干部当调解员,两边劝和”;现在,社会组织成了“生力军”。比如“乡贤评理堂”,由15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组成,专门处理“鸡毛蒜皮”的麻烦事。今年6月,福兴小区两户居民因为阳台滴水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差点动手。“乡贤评理堂”的陈大爷带着团队连续3天上门,先听双方倒苦水,再带着他们看《民法典》相关条款,最后提议在阳台加装导水管道。问题解决后,两户人家还主动加入了“乡贤评理堂”的志愿者队伍。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镇社会组织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26起,成功率98%,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5个百分点。这说明,群众的问题,群众最有办法;基层的智慧,藏在群众中间。

他们的成长,是“聚得拢人心”的纽带。社会组织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多少事,更在于激活了多少人。比如“青禾”公益组织,最初只有3名大学生村官,现在发展成拥有120名成员的团队,涵盖教师、医生、企业职员等不同群体。他们发起的“社区读书角”项目,不仅捐了5000多本书,还每周举办“亲子共读”“老人故事会”,让原本陌生的邻居围坐在一张桌子前,从“点头之交”变成“微信好友”。前几天,我在“青禾”的活动群里看到,有位家长发消息说:“以前孩子放暑假就‘宅’在家里玩手机,现在每天去社区读书角,还认识了新朋友,我们当家长的终于能松口气了。”这就是社会组织的魅力——它像一根“魔法棒”,把“原子化”的个体重新连接成“共同体”,让社区从“居住的地方”变成“温暖的家”。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现实挑战,需要我们直面“成长的烦恼”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还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的,有的是我们镇特有的,需要大家一起“把脉问诊”。

一是“供需错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社会组织“一腔热血”,但服务内容与居民需求“对不上焦”。比如,去年有个团队想在社区开展“书法培训”,结果报名的人寥寥无几——后来一打听,社区的年轻人大多上班,老人更喜欢“广场舞教学”;孩子们放暑假,家长更希望有“作业辅导”或者“科普实践”。这说明,有些社会组织还停留在“我想做什么”,而不是“群众需要什么”。

二是“专业能力”的短板亟待补齐。部分社会组织负责人是“热心人”,但对社会工作方法、项目管理、资源整合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比如,有的团队开展活动全凭“经验主义”,没有做需求调研,导致活动效果打折扣;有的团队缺乏财务规范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在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