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时代之澜
二、究发展之理
三、赴时代之约
青年干部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在座的各位同龄人、同路人,一起交流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站在这里,我既感到一丝紧张,更充满了澎湃的激动。作为一名普通青年,我想分享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一些发自内心的、或许还不太成熟的思考,主要围绕“怎么看”“怎么学”“怎么做”这三个方面,希望能与大家产生共鸣,相互启发。
一、观时代之澜,于蓝图之上见未来
初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特别是那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的第一感觉,正如我们XX市一位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XX同志所言,是“满是鼓舞与振奋”。这份文件,绝不是一份束之高阁的政策文本,它更像是一封寄往未来的“邀请函”,一张描绘2026到2030年国家发展路径的“藏宝图”。
怎么看待这份蓝图?我想,它首先是一面映照未来的“望远镜”。“十五五”时期,恰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从校园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逐步成长为中坚力量的黄金时期。规划里提到的每一个目标,比如“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或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与我们的职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紧密相连。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国家的未来和我们的未来,从未如此深度地交织在一起。
其次,它是一颗给予信心的“定心丸”。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我们青年人时常会感到迷茫和焦虑。特别是就业压力,根据预测,2025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1222万,创下历史新高。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些悲观情绪在所难免。然而,全会精神恰恰给了我们最坚实的回应。国家将稳就业、保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这背后蕴藏的正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的决心与行动。当国家将青年发展置于战略高度,出台一系列支持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时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温暖,更是可以依靠的磅礴力量。它告诉我们,脚下的路或许有坎坷,但前方的风景必定开阔。
最后,它更是一张激发潜能的“动员令”。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不是为了让我们仅仅作为旁观者去赞叹,而是召唤我们成为“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从XX航空工业集团的XX同志立志让“中国飞机搭载自主创新之魂”,到XX农业集团的XX同志决心让“新时代农业成为世界经济新引擎”,再到XX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XX同志致力于破解“卡脖子”难题,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青春榜样,他们已经将个人理想融入了这份国家蓝图。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宏大的国家叙事,最终要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去书写。全会为我们标定了航向,而我们青年,正是这艘巨轮上最有活力的水手。
二、究发展之理,于知行之间求真知
领会全会精神,如果仅仅停留在“读金句”“背要点”的层面,那无异于“买椟还珠”。真正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深入肌理、融入灵魂的内化过程,是一种在知与行之间求索真理的动态实践。正如XX学院的XX同学所说,要将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此,我有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第一,学习要“身临其境”,不能“纸上谈兵”。理论的魅力,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才能充分绽放。全会提到的“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这些关键词听起来有些宏大,但它们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借鉴XX小学XX同志将全会精神融入“红领巾寻访XX市新貌”实践活动的方法,主动“四进”,即走进科创园区,看看“未来产业”是如何布局的;走进田间地头,了解智慧农业是怎样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走进社区网格,体会数字化治理如何提升城市温度。当理论与鲜活的现实相互印证时,我们的理解才会从“知道”深化为“懂得”,从“认同”升华为“信仰”。
第二,学习要“刨根问底”,不能“浅尝辄止”。全会精神内涵丰富,充满辩证法的智慧。例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如何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如何结合?这些都需要我们带着问题去学,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