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清形势
二、直面挑战
三、聚焦关键
在XX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中医药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XX省相关会议的部署要求,系统总结我市中医药强市战略实施以来的阶段性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对下一阶段,特别是“十五五”时期的重点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刚才,市卫生健康委的同志通报了整体工作进展,几个县(市、区)和医疗机构的负责同志也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分享了经验,提出了建议,听了很受启发。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仅是建设健康XX、增进人民福祉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市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宏伟目标注入新动能的关键举措。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站位,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实的举措,奋力开创我市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在肯定成绩中增强自信,深刻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时代机遇 公↖←文思享文库出品文章
回顾“十四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中医药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政策引领、体系建设与产业培育并重,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可以说,我们发展的根基更加坚实,方向更加明确,氛围更加浓厚。
一是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我们先后出台了《XX市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实施方案》《XX市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具有牵引性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我市中医药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形成了覆盖服务、产业、人才、文化等多个维度的政策支撑体系,为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我市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为我们争取国家级资源、探索创新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
二是服务能力的“核心骨架”日益强健。我们坚持强龙头、壮筋骨、通末梢,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市级层面,XX市中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工作正在全力冲刺,新院区建设项目已成为XX省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主要阵地,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我市在中医药诊疗、科研和教学方面的区域辐射力。县级层面,县办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专科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目标是到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提档升级。基层方面,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持续提升,中医药在基层“治未病”和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中的优势得到初步彰显。截至2025年最新统计,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已达42624人,其中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为服务体系注入了“源头活水”。
三是中药产业的“增长引擎”动能初显。我市作为传统的中药材产区,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根据《XX市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设定的目标,到“十四五”末,全市中药材产值力争突破55亿元。从当前的发展态势看,完成这一目标充满信心。我们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优良品种、发展精深加工,中药材产业链条正在逐步延伸。特别是像XX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推进,标志着我市中药产业正从单一的原料供给向高附加值的现代中药制造迈进。放眼全市,包含现代中药在内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其总产值到2025年达到100亿元的目标也正在稳步实现中中医药在其中的贡献度与日俱增。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对标国家和XX省的高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健康服务的新期盼,我市中医药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挑战。主要体G现在:服务体系仍不均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匱乏;产业链条仍不完整,“原字号”产品多,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创新能力仍有不足,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和产业转化的通道不够顺畅,对古籍经典和民间验方的挖掘整理利用尚需深化;品牌效应仍未彰显,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道地药材品牌和中成药大品种。这些问题,是我们下一阶段必须着力破解的难题。
二、直面挑战,在对标一流中找准差距,科学擘画中医药发展的宏伟蓝图
当前,我们正处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要为科学编制《XX市“十五五”中医药发展专项规划》凝聚共识、明确方向。规划的编制工作预计将在2026年初完成并发布实施。我们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将中医药发展置于全市发展大局中去考量和谋划。
首先,要深刻理解中医药在“一城两区三门户”战略中的独特价值。“一城两区三门户”是我市未来发展的总纲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是这一总纲领的题中应有之义。
服务“好运之城”建设,中医药是重要支撑。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是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增强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宝贵资源。
融入“两区”建设,中医药能展现作为。在建设XX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发展林下种植、仿野生抚育等生态友好型中药材产业,本身就是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路径。在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中,将优质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乡村,是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具体体现。
赋能“三门户”建设,中医药可大有可为。中医药产业可以成为我们承接XX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中医药+康养+旅游”的融合模式,能够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的新热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和特色诊疗服务,更是我们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门户的独特名片。
其次,要始终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核心发展路径。这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命线。“传承精华”,就是要系统梳理、保护好历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包括古典医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及散落民间的验方技法。必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