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理论武装
二、立足本镇实践
三、谋划“十五五”发展
第五卷书面交流材料:关于深化新质生产力认识,在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共同富裕XX路径的思考
根据学习安排,我深入研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特别是围绕第四专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思考。结合分管的群团、创城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立足我镇实际,并着眼于“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谋划,现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探索汇报如下。
一、深化理论武装,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同时,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山海协作”、“闽宁协作”等宝贵实践,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最终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二者目标同向、路径相通,是高质量发展一体之两翼。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当前,XX市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2421.9亿元,同比增长6.2%,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4.3:47.5:48.2,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一结构性转变,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现。但我们乡镇层面,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做大“蛋糕”的过程中,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
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传承“山海协作”精神,就是要打破城乡、区域壁垒,推动资源、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同步谋划好富民增收的路径,不仅要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要实现精神生活的丰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XX特色共同富裕之路。
二、立足本镇实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我镇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实施了“三项工程”,打造了覆盖全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我认为,这些阵地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堡垒,更应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前沿窗口。结合我的分管工作,我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深化探索。
一是建强“动力主阵地”,夯实产业升级的人才和技术基础。当前,我镇已建成文明实践所1个、实践站32个,并成功打造了“田园联合体”等实践体验阵地。下一步,我们应推动这些阵地功能升级。首先,将其打造为“新农人”的孵化器。依托文明实践“德信大讲堂”、“乡村小课堂”等平台,邀请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致富能手,围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内容,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将全镇933名注册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