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主题教育党课:从《选编》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VIP免费

提纲:

一、立德篇(9)

1.为官避事平生耻

2.一命而偻

3.不义而富且贵

4.君子喻于义

5.人而无信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7.己不正

8.不受虚言

9.德不孤

二、修身篇(10)

1.与人不求备

2.艰难困苦

3.知其不善

4.势利之交

5.以势交者

6.木受绳则直

7.志不立

8.自知者英

9.君子检身

10.事者

三、笃行篇(10)

1.功崇惟志

2.志之所趋

3.耳闻之不如目见之

4.操千曲而后晓声

5.不闻不若闻之

6.纸上得来终觉浅

7.知行相资以为用

8.路漫漫其修远兮

9.事辍者无功

10.不要人夸好颜色

主题教育党课:从《选编》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选编》之用典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根据局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安排,今天,我给大家讲授党课。我所讲的题目是“从《选编》之用典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目的就是与大家一起加强对书中所用典故的消化,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更加自觉地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20167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读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一个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出于个人兴趣,在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的过程中,我统计了书中所有用到的典故,将其分为为政、修身、信念、历史、笃行、任贤、立德、廉政、辩证、敬民等10个篇目,并逐一作了注释。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只讲立德、修身、笃行三个篇目。

一、立德篇(9

1.为官避事平生耻。

原典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难,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清〕曾国藩《治心经·诚心篇》

释义

为官避事平生耻”,是从曾国藩《治心经·诚心篇》中“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化用而来的。曾国藩认为,为官从政者应在其位谋其政,避事而不积极干事,任其职不尽其责,当是最大耻辱。

在这段话中,曾国藩结合亲身经历谈了忠诚的力量。天下大乱之时,人们大多畏难避害,想尽办法谋求自身的安全,不肯出点滴之力来拯救天下的危难。只有忠义之士,视死如归,奋起匡正时乱。于是,人们都以他们为榜样,以苟且偷生为羞,以避事避害为耻,终于“戡定大乱”。曾国藩认为,君子之道重在以忠诚二字倡导天下,匡扶正义,敢于承担责任。

2.一命而偻,再命而伛(yǔ),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zhān)于是,鬻(zhōu)于是,以糊余口。

原典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

释义

(三次受命)每一次都诚惶诚恐,第一次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时我总顺着墙根走,也没有人敢侮辱我。不管是煮稠粥还是稀粥,只要能糊口就行了。

作为三朝上卿,正考父深受倚重,但三次受命时他的谦卑程度层层递进,与一些官员的飞扬跋扈对比鲜明。正考父有一条经验值得官员们学习,那就是得势后仍保持简单的生活方式和谦卑的待人态度。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典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释义

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荣华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

4.君子喻于义。

原典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释义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孔子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原典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释义

人若无信用,那是万万不行的。就像牛车、马车没有木销子,还怎么行走呢?

孔子把个人信用看做为人立世的重要关键点,没有信誉的支撑,就没有人格的树立。所以,《论语》里又说:“民无信不立。”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没有信义,就没有立世之本。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原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乎掌。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

敬爱自己家的老人,也敬爱别的老人;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手掌之上(喻非常容易)。

孟子论述的核心,在于统治者要把“人之常情”推而广之、普惠民众。实际上,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也隐含着群众的观点:在做事的时候,干部要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从群众需要什么、如何思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7.己不正,焉能正人。

原典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篇》

释义

《论语·子路篇》中,子路向孔子问政,孔子说:“自己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人民也会服从;自己的行为不端正,发布了命令也没有人遵从。”孔子说:“真能端正了自身的行为,从政治理又有什么难的呢?不能够端正自身的行为,又怎么去使别人端正呢?”孔子认为为政者最主要的是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德行,上行下效,以身作则,才能管好手下的人。

8.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原典

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汉〕荀悦《申鉴·俗嫌》

释义

不听不真实的话,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做虚伪的事。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为官大忌,却总能让不少人尝到甜头,以短时间内的“政绩”骗得赏识,一拍脑袋就做一个形象工程,赚取一时的浮华名声。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推出中央八项规定并反对“四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就是针对“虚言”、“浮术”、“华名”和“伪事”开刀,他心目中的好干部“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

9.德不孤,必有邻。

原典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释义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随。对此,朱熹《论语集注》释曰:“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孔子强调“道之以德”。在其看来,有德之人,会被众人所环绕。人们交朋友总是喜欢寻找与自己性格相近、品德相类的人,于是“道不同,不相与为谋”。《《周易·系辞上》有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乾卦》又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阐释的也是此意。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称:“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

二、修身篇(10

1.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原典

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fú),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尚书·商书·伊训》

释义

上面这段话出自《尚书·伊训》。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去世后,右相伊尹扶立其嫡长孙太甲为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教导太甲。这段话当是史官记录的伊尹的言论。

伊尹教导太甲说:“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在上位者能够明察下情,这样在下位者才能够对上竭诚。“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必须严格约束。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便被视为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说:“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言:“与人当宽,自处当严。”可见,伊尹所言堪称嚆矢。

2.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原典

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北宋〕张载《西铭》

释义

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艰难困苦的外部条件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样磨砺人的意志,使之终有所成。

习总书记多次引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古语,说明艰难困苦于个人而言可以磨炼意志,于国家而言会成就伟大。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不畏艰险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穿越风雨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这与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敢于涉险滩,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未来将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3.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原典

吴知先问“过则勿惮改”。曰:“程子所谓‘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曲折专以‘速改’字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坏了两日事;明日不改,是坏了四日事。今人只是惮难,过了日子。”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一

释义

意识到自己不善的言行,就应该立刻改正从善。最要紧的是在“速改”上下大工夫。

修身讲究缓养,如文火炖物。同时也讲究急攻,如猛火煮物。养的是善性;攻的是恶因。修养所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大道理,但为什么我们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屡屡犯错,甚至终身犯错呢?原因就在于“知其不善”,却不能“速改”。一个错误放过了,下一个错误必然也会放过,道德惰性是自己纵容出来的,“大错误”也是从“小错误”日积月累的。

4.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原典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三国〕诸葛亮《论交》

释义

靠权势和利益结成的交情,难以保持长久。有修养的人之间彼此深交而心息相通时,就好比花木,温暖时也不会多开花,寒冷时也不会改变叶子的颜色,能够经历一年四季而不衰败,经历艰险日益牢固。

5.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原典

子曰:“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故君子不与也。”

——〔隋〕王通《中说·礼乐篇》

释义

《中说》,亦称《文中子》,为隋代哲学家王通(门人私谥”文中子”)语录。该书体例仿《论语》文中的“子曰”为文中子王通说。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出自《中说》卷六《礼乐篇》。意思是,以权势交友的,权势失去了,交情也随之断绝;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穷尽了,交情也随之结束。

势利之交不长远。对此,早于王通九百多年的庄子有更为深刻的论述。《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认为,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浓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甘甜而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相接近的,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究其实,小人之间的交往,掺杂着浓重的功利因素,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上“甘若醴”,但倘若对方满足不了自己的功利需求时,就很容易疏离断交。所以与人交往,要亲君子,远小人。

6.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原典

惟木以绳则正,后从谏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主题教育党课:从《选编》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