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自然辩证法讲义(5.4万字)VIP免费

提纲:

一、学科来源

二、课程内容

三、教学目标是

一、科学和技术的认知

1、科学

2、技术

二、科学的力量

1、科学是最高意义的革命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弘扬科学精神

1、求真务实的精神

2、开放精神

3、民主精神

四、科技与社会

1、技术的高风险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2、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后果

3、科技和人文的关系

1、什么是科学、技术?怎样看待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怎样区分真理、科学、规律?

3、你理解的科学精神有哪些?

4、试述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的关系

5、你怎样解答李约瑟难题?

一、古代自然观与中世纪自然观

1、古希腊自然观

2、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3、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二、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论自然观

1、17世纪科学发现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关系

2、牛顿机械轮纲领及相关哲学

3、19世纪科学的发展对机械论自然观的挑战

2、既然任何事物的时空都是有限的

三、当代科学突破与自然观的新探索

1、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之争

2、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3、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

一、人与自然关系历史考察

1、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3、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类中心主义

1、古代人类中心主义

2、近代人类中心主义

3、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三、非人类中心主义

1、动物解放论

2、生物中心主义

3、生态中心主义

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

1、消耗水平

2、增长是否有极限?

3、怎样看待?

4、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

5、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的简单推理

二、经济增长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1、传统的经济增长观

2、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2、内涵

3、科学发展观

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1、工业文明对人口的影响

2、建立绿色GDP

3、建立稳态经济

4、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化经济

5、构建可持续消费的文化

6、发展亲自然的科技解决环境问题

一、历史能做什么?

二、常态科学

1、常态科学与范式

2、常态科学的本质

3、常态科学是解谜(puzzle)活动

三、科学革命

1、典范的优先性

2、异常现象与科学发现

3、危机与新理论的建构

4、对危机的反应

5、科学革命的本质

一、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与管理思想哲学方法论的关系

1、相互关系

2、管理思想与哲学方法论的关系

1、管理为何要实证?

2、实证标准

3、实证方法

4、泰罗制方法的适合范围

三、基础主义方法

1、探索基础

2、抽象与具体

2、智力条件:具有理解和学习的能力

3、精神条件:有干劲

4、全面教育:一般地熟悉不完全属于所执行的任何职能的问题

5、特别的知识:任何职能所特有的知识

6、经验:从本质工作中获得的知识

3、灵活性原则

4、借鉴“一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四、结构主义方法

1、寻求结构

2、最佳结构

2、处于固定的等级制度之中

3、拥有固定的职务权限

4、根据专业业务任职资格任命——在最合理的情况下

6、采用固定的货币薪金支付报酬

7、把他们的职务视为唯一的主要的职业

8、可看清自己的前程:职务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

9、工作中完全同‘行政管理物资’分开

10、接受严格的、统一的职务和纪律监督

3、制约关系

4、“官僚集权制”与我国国企体制

五、解决劳资矛盾的社会分析方法

六、基于组织发展的系统分析方法

七、反映劳资关系发展的人性假设方法

八、融合科学方法的文化分析方法

九、信息浪潮下的有限理性方法

十、以成果为导向的经验主义方法

1、现在西方管理思想哲学方法论、本体论、认识论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按功能来划分

3、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哲学方法论之间各自相对独立

4、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哲学方法论是一种务实的与时俱进的方法论

5、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建立在效率规则之上

6、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哲学方法论非常重视外因的作用

7、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家考虑的主要哲学问题是劳资关系问题

8、除了文中提到的七种主要的哲学方法论之外

1、何谓科学技术?为什么科学是群体建制?

2、试述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的关系

3、你怎样解答李约瑟难题?(从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的视角出发

4、怎样看待哲学思维与民族发展的关系?(试论述雅典或古希腊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5、19世纪的科学发现对辩证自然观有何影响?

6、你如何看待自然简单性与复杂性?

7、怎样看待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8、科学革命的一般途径有哪些?

9、科技管理的哲学方法论有哪些?

10、论述现代科学技术负价值(效应)的表现形式、理论根源及防范对策

自然辩证法讲义(5.4万字)

前言

一、学科来源

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独创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20年代就传到中国。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恩格斯曾道出核心内容:“马克思和我,可以说从德国唯心主义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可是要确立辨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怎样理解辩证法?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辩证法:自然界本身联系、运动和发展的状况。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辩证法发展的几种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

2)近代唯心辩证法;

3)唯物辩证法;

思考题: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自然的界的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的联系、发展的状况,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它属于思想体系,在属于思想体系这一点上,它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没有区别。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最终落脚点是指客观精神的联系、发展;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的联系、发展。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讲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哲学,包括它的方法论、思想内容、科学技术与文化、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等。

三、教学目标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科学与哲学、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关系的认识,对于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管理打下方法论的基础。

第一,对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第二,对科学与技术思想史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第三,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

第四,对科学与技术本身的社会运行机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文明

现代文明被认为是科学技术推动的,而文明又滋生科学技术,应该从科学、技术,文明之间的关系来透视相互作用的机制。

一、科学和技术的认知

1、科学。“科学”的“学”指得是知识体系,学说、观点、学识;“科学”的“科”指的是区别于文化、感觉、习惯、本能而可以形成逻辑体系的科目、类别,原初含义指的是涉及自然界的分门别类的科目。所以,科学指的是关于世界某一方面的知识体系,包含物理学、数学、化学、工程力学、社会学等等都是科学。有没有超越各门学科的大科学,有,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总体上研究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形成抽象的哲学理念。

所以,科学包括二个方面的内涵:

1)科学是群体建制,以至于被认可。它与师徒传承有根本的区别,它的知识是公共知识的主要成分(公共知识是人们判断、思考的常识)。为什么?首先,科学知识是用逻辑组织起来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人们觉得它是最可靠的。其次,科学知识较其他科学更为精确,成为其他知识的典范。

2)科学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体系。自然界是运动发展的,反映其发展的学说是发展的。

科学知识的分类:数学与逻辑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2、技术

指的是改造自然的劳动经验和技能,也指控制自然的过程创造设计的人工过程。

  技术的核心机制的设计和创新。如果说科学把世界带进了实验室,那么技术则把实验室引进到世界之中。

  技术的创新原则。科学是知识体系,技术则变成了知识的具体化了,而且这个具体化还是个创造与设计的过程,它的路径有很多。因此历史上曾出现过技术的两个原则:

1)“凡是技术上能够做的事情都应该做”;

2)“追求最大的效率与产出”。

这样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弗洛姆把它称为“坏原则”。今天技术创新的原则受到社会的制约,其规范正在探索中。

思考题:何谓科学技术?为什么科学是群体建制?

二、科学的力量

1、科学是最高意义的革命。

两次科学革命:

第一次,日心说和牛顿力学的创立;

第二次,20世纪初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创立。

现在,试图在非线性、复杂性、系统科学领域内需求突破。

技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分为5种:

第一,创造某种新产品或提供新产品的质量;

第二,采用某种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

第三,开辟新市场;

第四,控制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

第五,建立新的企业组织。

三次产业革命:

18世纪70---19世纪50年代,工业革命;

19世纪50---20世纪60年代 电气和石化产业革命;

20世纪60----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革命。

科技革命的后果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为什么说它是第一生产力呢?

A科学技术能革新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能革新劳动资料;

C能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总之,能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转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三、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在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的理想化社会关系准则,这就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默顿所称的科学的精神气质。默顿认为,普遍性、公有性、无私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作为惯例的规则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1、求真务实的精神。

它与宿命论和不可知论是完全相反的科学态度。爱因斯坦说:“上帝是微妙的,但不故意捉弄人”。[1]意指有自然规律虽然看不见,确是存在并可以探知的。

求真务实是通向真理之路。

以下的概念需要区分。

1)规律:客观事物基本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特点:稳定性、重复性、客观性。

对规律的两种错误的认识:

第一种,认为规律是超越事物而永恒不变的;

第二种,认为可以创造规律和消灭规律。

2)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

对真理的两种错误认识:

第一种,真理是机械的相加和;

第二种,真理是可以穷尽的。

3)科学:关于世界知识的体系。可以说,科学=真理+谬误,所以不要把科学看成是绝对真理。它们的区别是:科学是对规律的反映;真理是对规律的正确反映。

2、开放精神。

反对派别,超越宗教的派别信仰,不要求信仰基础,允许争论和反驳。

3、民主精神。

民主与科学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民主精神之中不能没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之中不可或缺民主精神。科学活动是一种富含民主精神的活动。道理很简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虽然科学活动也有权威机制,但是权威机制是为探求真理服务的,尊权威而不是唯权威。科学的检验标准是实验,不是权威的言语,所以民主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具体说来:

科学发现是民主的;

科学论证是民主的;

科学检验是民主的。

四、科技与社会。

1、技术的高风险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1)源自理论的不确定性

2)创新的不确定性

3)应用的不确定性

2、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后果

1)自我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扩张主义;

2)专家治理;

3)反主流文化:摇滚乐、致幻剂和非主流宗教作为精神的代用品大行其道。

4)反科技思潮:技术悲观论;

5)后现代思潮:去劝权威、去中心化,对“大理论”、“大哲学”、“大思想的怀疑”。

3、科技和人文的关系

1)两者相互交融,人文内涵了科技思想;

2)科学技术是人类理想与自由的追求;

3)科技思想推动人文思想的发展;

4)人文影响科技的发展;

例如,李约瑟难题:著名的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出过一个有关中国的科技与人文的问题:“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一些答案为:

阴阳五行说的阻碍;封建专制;周期性的战乱;科举制度;直觉的思维方式;表意的中国文字。

思考题;

1、什么是科学、技术?怎样看待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怎样区分真理、科学、规律?

3、你理解的科学精神有哪些?

4、试述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的关系。

5、你怎样解答李约瑟难题? 

第二章 科学发展与自然观的变革

一、古代自然观与中世纪自然观

1、古希腊自然观。

早期希腊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

万物的本原是水”,“万物是活的”。学派创始人泰勒斯(Thales,前624-547):世界有其自身生命、渗透着神性,处于生长过程的有机体,世界万物都是由它生长而来。

无规定者”。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前610—546)。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水,而是一个总量上无限,性质上没有特殊规定的东西。

无规定的气”。米利都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5),吸收了他的老师那克西曼德的“无规定者”的思想之后,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无规定的气”。气蒸发就生成火,凝结时就变成风,然后形成云,再凝结就化成水,继而是土,最后变成石头,其他的一切,如太阳、月亮、星辰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神也是这样生成的。

万物皆数”。米利都在公元前494年毁于波斯人的战火,但这些思维的种子被一个萨摩斯人播散到了意大利南部城市克罗顿,这个人就是比达哥拉斯(Pythagoras,前582—500),毕达哥拉斯的弟子菲洛拉乌(Philolaus)说,“一切可能知道的事物,都具有数;因为没有数而想象了解任何事物是不可能的。”

火本原”:赫拉克利特(Heraclitss,盛年时期前504—501)。万物按照对立的斗争和必然性生成,一出于万物,万物出于一。

整体论”。与赫拉克利特的同一时期,意大利南部的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提出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世界只存在一样东西,那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没有时间和变化。他反对感觉证据,认为感觉是我们产生变化和独立于唯一者的存在的幻象。自然虽然处在不断的生成变化之中,但支配这种表象的是一种根本的存在,即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样,宇宙不再被理解为一种不断生成变化的生命体,而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存在。古希腊哲学由宇宙生成论转向本体论和形而上学。

原子论”。希腊东北部的德谟克利特(Democritos,前460?—前370?)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有两种属性:大小和形状。他们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原子按照一定的形状、次序和位置结合与分离,形成万物;存在着静止的绝对的虚空,原子在其中运动。

理念”。柏拉图(Platon,前427—347)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它包含着任何事物完美的理念;另一个是经验的或物质的世界,这是理念的不完美的复制。现实中的经验世界是充满着似是而非的假象,而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是真正的世界。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寓于造物主模仿理念创造自然界的过程之中。“四因说”。柏拉图的理念影响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33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他对存在有较深的研究,像“白”、“黑”、“大”、“小”这些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偶性方面,而像“人”、“动物”等这样一些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实体的存在。偶性的存在依附于实体的存在。相对于一般实体,个别实体更真实,如“苏格拉底”比一般人真实。个别实体是第一实体,他用“四因说”来说明其存在,即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形式因。质料因和形式因是最基本的,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由质料向形式的转变是有目的的,天上的事物和地上的事物有高低贵贱之分,各有各的自然位置。一切事物都有着内在运动趋向,向着目的方向发展。

思考题:怎样看待哲学思维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参考思路:1、古希腊本体论具有多元性思想,中国的道教本体“道”单一;2、古希腊理性思维抽象化程度较高,像“原子”、“四因说”超越了直观思维;3、古希腊学风崇尚科学、民主,弟子与老师的思想往往不一致,而中国学生的思想都是在解释老师的理论。

2、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奥古斯丁的观点。公元4世纪,作为中世纪思想的先驱者,哲学和基督教教义的奠基人,西罗马主教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nus354-430)诅咒泰勒斯等人关于物质始基的观点,把柏拉图的理念变成了造物主之前就永恒存在的思想——上帝的原型,认为由于这个永恒思想的运动,才从虚无产生了水、火、土、气、原子以致宇宙万物。上帝是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上帝创世之前没有时间和空间,时空是从上帝创世开始的,时空是有限的,上帝是永恒的并超越于时空之外。

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1225-1274)的观点。到了11世纪末,十字军东征后,欧洲人开始把属于阿拉伯文的希腊、印度、阿拉伯国家的科学著作译本拉丁文,1200-1225,亚里士多德全集被翻译,他的自然哲学被宗教神学所接受和改造,成为神学自然观的根据。阿奎那研究并注释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加以神学观的改造。同时把古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Clandius Ptolemaeus85—168)的地心学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形成他的自然观。他认为,自然是一个由目的论制约的等级有序的整体。在这个由上帝——天使——人——动物——植物——山川江河从高级到低级的等级体系中,每一等级都以趋于上一等级作为自身完美的目的,而起始的原因和终极目标就是上帝。

3、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原因。从14世纪到16世纪,西方市民为了推翻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统治,在意识形态发生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它以重返古希腊和罗马的生活方式,反对中世纪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然尊古并不妨碍其修正。

在哲学观念上,文艺复兴时期与重新发现柏拉图关系重大。

柏拉图认为:学习数学是迫使灵魂达到抽象的数的理性,排斥可感性的对象。数学是进入哲学的阶梯,是认识理念世界的基础。数是理念,甚至是最基本的理念,它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原因,可以离开可感觉的事物而独立存在。柏拉图学派发展了对自然界进行定量研究的传统,主张神在创造世界的同时已经将数学的规律放入其中,因此通过心智活动是能够认识数学规律。

新柏拉图主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主义再次流行起来,但这时的柏拉图主义不再否认可感知的世界,而是在肯定它们的基础上,追求事物的数理结构和规律。人们开始重视可实证的事物,求助于观察的证据。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有以下的科学成果。

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1473-1543)提出。

人体构造理论”。比利时医生维萨里(Vesalius1514-1564)提出。

血液小循环理论”。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Serbetus1511-1553)。

所以,“近代科学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当人们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空洞诡辩转向对自然的直接观察,近代科学就诞生了。”

泛灵论的自然观。虽然文艺复兴开创了对人、对事物的认识的合理性,但是并没有踢开神对事物的支配。在自然观上可以说来了个折中。“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主义是人类灵魂映射在自然平面的折光,而且整个自然界被描述成灵魂之力的巨大幻影”。这样,把心灵和物质(mind and matter),精神和肉体(spirit and body)看作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每一件物体的终极存在是其活的要素,无论怎样解释这种活的要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心灵和精神的特性。这样,所有的物质都是有生命的,宇宙中存在着各种神秘的力量,自然界各种难以理解的力都可以用灵魂来表达,它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泛灵论的哲学观一直影响到16世纪的天文学、物理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例如,英国医生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03)《论磁》一书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吉尔伯特认为,真正的地球物质是一种原始的有活力的形式,原始地球物质磁与所呈现的事物中的活得要素是一致的。磁体以自愿联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通过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爱与憎把所有的物质联系起来。这样,磁体就具有了一种磁的灵魂。

这种赋予自然人格化特征并解释世界的思维方法,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不能真正揭示自然的奥秘,不利于人类对自然进行正确的认识。从16世纪起,人类的理性有了突破,作为知识和价值中心的上帝受到挑战。

二、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论自然观

117世纪科学发现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关系。

本体论上,科学研究者极力从自然哲学的体系中剔出神秘色彩的内容,即自然的祛魅。这种世界观来自于古代的原子论,在17世纪得到发展,没有哪一个科学领域不受到它的影响。

方法论上,人们以几何方法看待世界,确信宇宙是按照数学原理建构的。从历史上看,这种方法可以追溯到毕达哥拉斯学派,之后柏拉图主义发挥了这一方法论。

在科学上,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天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二是日心说与地心说常识(如太阳东升西落)的一致性问题。哥白尼在世时,对自己的理论也不是很乐观,他坚持研究,却很少发表自己的成果。他的理论遭到了理论自身的逻辑困境。第一,假如地球公转和自转,地球上的物体为什么不分列飞散?第二,宗教的地心说仍然具有观察的证据。

意大利人布鲁诺(1548-1600)接受了哥白尼的观点并大力宣传,他比哥白尼更激进,认为太阳都不是宇宙的中心,无垠的宇宙没有中心。他先后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演讲,1592年回意大利后被宗教裁判所监禁。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开普勒定律。丹麦人开普勒(1546-1601)发现火星的轨道是椭圆,他把这一发现扩展到所有行星,发现了三个定律。(1)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单位时间内行星中同太阳中心线(向径)扫过的面积相等。(3)行星在轨道上运行一周的时间的平方和它至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T2=k·R3.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荷兰眼睛商汉斯.利佩希把两组透镜和在一起,发现物体放大了,他向荷兰中央政府递交了专利申请,得到一笔奖金。伽利略得到这一消息,自己制造一家望远镜,指向天空。他看到了月面上的山丘、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黑子和自传,从经验中坚定支持哥白尼。罗马教廷警告并软禁了他,在软禁中他写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在当时的荷兰共和国出版了。在书中伽利略以生动的对话形式支持哥白尼。伽利略另一个伟大的发现是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第三个重要发现是运动叠加原理。这是研究抛物线时发现的,伽利略认为水平方向的均速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同时存在于抛物体,互不干扰合成一种运动,因此,抛物线以45度仰角运动,距离最远。

笛卡尔对机械论自然观的总结。开普勒和加伽利略确认并完成了哥白尼革命。从杰出成果来看,似乎是这些人创造了机械论自然观。实际上不是某些人创造了机械论自然观,而是时代思潮,笛卡尔赋予了机械论哲学一定程度的哲学严密性。

笛卡尔是二元哲学的代表人。他认为,人由精神和肉体组成的,精神是不朽和永存的,肉体是短暂的易逝的。人的精神可以摆脱自然的束缚而认识自然。自然不具有精神,是一部机械,自然界的物质按照必然性关系变化,这些变化都可以归结为机械运动。运动与思维无关。他宣称,“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能造出整个世界。”

机械论哲学的作用。美国科学史学家韦斯特福尔说:“17世纪实际上没有[1]那一种科学工作不受机械哲学的影响,而且,离开了机械论哲学,大部分工作就无法杯理解。”从17世纪起,“西方历史可以概括成科学所起的作用不断扩大,它将原来以基督教为中心的文化变革为现在的以科学为中心的文化,早在科学革命完成以前,这种变革就开始了。”[2]

思考题:试述17世纪科学革命与机械论哲学之间的关系 

2、牛顿机械轮纲领及相关哲学。

牛顿机械论纲领。伽利略、笛卡尔的工作是奠定了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还不足以用来解释具体。牛顿(1642-1727)用:“力”、“质量”、“动量”、“惯性”使机械论哲学具体化。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一本理论力学、天文学、宇宙学的理论基石。全书的核心是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书中还提出了关于力的一些基本范畴。“力的概念使自然科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并从此成为科学实证的范例。”尽管方法论上的实证精神,也没有组织牛顿成为一个上帝的信仰者。他晚年研究《圣经》,并在临终时候说过一些令人深思的话:“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我,但我自己觉得好像只是一个在海边嬉戏的孩子,不时地为别人找到一块更光滑的卵石和更美丽的贝壳而感到高兴,而我面前浩瀚的真理海洋,却仍然是一个谜”。

机械唯物论哲学。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把科学机械论的自然观上升为机械唯物论哲学,总结出物质、运动等范畴。同时,“机械的隐喻”被广泛接受。社会、动物、人类看作是同样的机械,是没有任何生命的冲动。到了19世纪,机械论自然观得到广泛的接受。19世纪的科学几乎在机械论自然观的指导下完成的。

319世纪科学的发展对机械论自然观的挑战。

星运假说。牛顿的万有引力说明了天体运动的原因,但没有解释这种运动是怎样开始的。1755年,东普鲁士大哲学家康德(1724-1804)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认为太阳系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星云最初不规则地散布在天空,由于较大粒子的吸引,使得周围的粒子向它靠拢形成天体。

血液循环的发现。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A.Vwslius 1514-1564)在大学任教期间,常常夜间跑出学校去背绞刑架的尸体回来解剖。用事实证明了人体内不存在什么永不毁坏的“复活骨”,男人和女人的肋骨是相同的,都是24根。因为观点触犯了教会,1563年要定他的死罪,由于西班牙国王的周旋,方改为让他去耶路撒冷朝拜,以赎“故意杀人之罪”,途中病死。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Servetus 1511-1553)是维萨留斯的同学,1553年他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一书,用6页这样的小篇幅描写了血液循环的情景。塞尔维亚坚持人体解剖,违背了宗教不许解剖人体的禁令,又批判了权威,加之参加宗教纠纷,亵渎了圣经,被宗教裁判所烧死。英国的生理学家哈维(William Harey,1578-1657)的解剖实验得到了国王的支持,他解剖了70多种动物,通过对活蛇的解剖,发现血液是循环的,1628年出版了《动物心血运动及解剖学研究》,因这被誉为“现代生理学之父”。他无视宗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国王的保护,没有受到迫害。

细胞学说。1665年,英国人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时发现了细胞。随即,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和动物的精子,德格拉夫发现了卵子。意大利人斯帕朗扎尼通过狗的精子和卵子的试验,发现了精子在卵子中的发育过程,描述了动物的性过程。1694年,德国人卡梅腊鲁斯发现植物也有性过程。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完整的细胞学说在19世纪30年代终于形成了。1824年,法国人杜特罗歇(1776-1847)提出,动物和植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此后,德国人雷马克(1815-1865)提出精子和卵子就是一种细胞,卵子发育成生命个体的过程就是细胞分裂的过程。

生物进化论。18世纪中叶以前,人们首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束缚,普遍认为物种是不变的。随着解剖学、胚胎学的发展,生物是进化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进化论从萌芽到确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1745年,法国科学家布丰和莫泊丢等都曾著书立说,阐述生物进化的思想。1754年法国百科全书派首领狄德罗(Diderot1713-1784)在《对自然的解释》一书中认为,一切生物皆出自一种最初的原型,彼此间有亲缘关系,物种随周围条件而发生变异。第一个系统提出进化论思想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J.B.Lamarck,1744-1829),1809年他在《动物哲学》一书中第一次成功地描述了动物进化过程。他认为:(1)生物是进化而来的;(2)生物进化有两种动力,内在向上发展和环境刺激;(3)生物对环境的演化机制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以大量科学事实为根据,全面系统提出物种进化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31年达尔文带着两本书《地质学原理》(赖尔著)和《圣经》自费参加英国皇家考察船“贝格尔”号长达5年的科学考察。去过新西兰、澳大利亚、南美洲。考察中有三件事对达尔文产生影响。第一,在南美地层中发现了一种古代巨大的哺乳动物和现在较小的犰狳(qiuyu)非常相似;在南美大陆,一些近似的动物物种,由北至南,依次代替;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大多数生物具有南美生物的性状,而群岛上生物彼此有轻微的差别,这些差异是如果发生的?达尔文认为只有用逐渐进化的假说来解释,他相信物种不是上帝分别创造出来的,一个物种是由另一个物种遗传下来,从而《圣经》被他抛掷一边。1859年他出版《物种起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辩证自然观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地受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在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和机械唯物论的合理之处后,提出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基本思想是: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高级运动是由低级运动的形式转化而来;具体物质形态是暂时的,物质存在和运动是永恒的。

思考题:119世纪的科学发现对辩证自然观有何影响?

2、既然任何事物的时空都是有限的,宇宙是物质的,那么宇宙的时空应该是有限的,但是,宇宙的时空却是无限的,怎么解释这一矛盾?

三、当代科学突破与自然观的新探索

1、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之争。

简单性

大多数古代和近代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世界的本质的是简单的。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这么说过:“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多做了却是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来夸耀自己。”[1]爱因斯坦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说:“自然规律的简单性也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且真正的概念体系必须使这种简单性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保持平衡。”[2]为什么认为自然的本质是简单的呢?与以下观点有关。

1)自然的规律性。它表明自然具有机械性的确定性、固有秩序。

2)自然的外在分离性。通过分离而还原成一组基本要素。

3)自然的还原性。分子还原成原子,原子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

4)自然的祛魅。从物质必然性角度看待物质关系。

复杂性。

现代一些人建构起复杂性科学——系统论、混沌学、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等等。他们发现自然界存在大量的模糊性、非线性、混沌、分形等复杂现象。自然界存在结构的复杂性、边界的复杂性、运动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不稳定性、多连通性、非集中控制性、不可分解性、非加和性、涌现性、进化过程的多样性以及进化能力上。

2、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时间与空间与物质运动无关,它是独立存在的。时间在宇宙均匀流失。虽然时间以物质运动来度量,但是,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事物,外部物质的存在不以时间的形式作为证明。空间也不受物质运动的影响。

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狭义相对论表明,时钟对于观察者静止时走得最快,对于观察者运动时会变慢。运动越快,它的时针、分针、秒针就走得越慢。广义相对论认为,时间的测量与时钟所处的场所有关。受引力场的影响,离质量大的天体(如太阳、地球)近些的钟要走得慢些。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时空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时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3、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

自然的构成性。基本思想是:宇宙万物都是宇宙中基本要素的分离与结合。古希腊和机械论自然观都含有这种思想。

自然的生成性。康德星云假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含有生成的思想。宇宙爆炸、粒子生成等理论把自然看成是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事先决定的,而是演化、发展的。法国哲学家伯格森把生命冲动看作万物的本质,生命冲动是一种力,一种合成之流。这种力作用的方向不是预先决定的,它是不可预测又不断创造的连续的质变过程,是包容过去又面向未来的一种现时的生命冲动。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问题可以演化为世界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问题。

思考题:你如何看待自然简单性与复杂性?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关系

19世纪以前的哲学家在已经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自然本身,无论是本体论还是认识论上,他们力图描绘自然界的原本图景,强调人的活动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际上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还创造了人化自然,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此,我们得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人类的主体性。

一、人与自然关系历史考察

1、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约在三四百万年前,人由古猿进化而来。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旧石器时代(以打击制造石器),人类取得的技术很有限,几乎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而生存。到了距今约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才进入到狩猎社会。人类以小规模的狩猎、采集而存在。这时,人类已经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这是人类对自然界领悟的第一个伟大成就。它说明了人类应经掌握了通过敲击和摩擦把机械能转变为热能的知识,也知道了通过燃烧利用能源的方法。火除了给人安全感之外,还大大扩展了人类生存空间,使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人类向寒带迁徙。

此时的人类依靠肌肉力量与环境作用,对自然的破坏极少,没有损害自然的恢复能力。整个自然还是呈现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三极生态相。对于无法理解的事物往往求助于超自然的存在物,形成了自然神化宗教和图腾崇拜形式的自然中心主义的拜物观念。

2、农业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业阶段。从狩猎和采集的社会向农业社会转移是人类第一次产业革命。这一次产业革命意义重大。首先,它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城市化过程的雏形;其次,对文字和印刷技术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

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来说是和谐的。总的来说,自然的制约是主要的,但是,人的作用开始有了彰显。首先,农牧业生产,开始打破了自然食物对人口的限制;其次,青铜技术和冶炼技术冲破了自然资源对生产的限制。由于食物的增加,在距今10000年至距今2000千年的8000年中,人类人口数量从532万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100万中人口增加了25倍。

农业文明与技术的突破相关,生产工具的改进,带来了人口的繁荣,人口繁荣需要向自然界攫取更多的东西,这样,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了。滥伐森林、开荒种植、冶炼污染等现象随即出现。早期人类也受到了惩罚,但却没有认识到。

例如,早期玛雅文明的崩溃。地处现在的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一带,出现了早期的玛雅社会,建起了库班城市。公元550年, 以城市为中心的玛雅人口约5000人。随着库班谷地的开辟种植庄稼,周围树木被砍伐作为燃料和建筑,人口增加了,到公元850年,人口增加到2万。但是,到了公元1000年,人口减少了一半,到了1250年,整个定居点被废除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考古学家发现,从玛雅社会的巅峰期和衰败期抽取的土壤内核里很少有树的花粉,表明那一时期,森林砍伐非常彻底。还发现这一地区被泥石流覆盖过。

3、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时期,人在破坏着自然,同时也在咱找自己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改造、修复自然。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发展着、争论着。

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有了新的角度。

首先,从自然生成的角度来理解自然。“自然一词有两个含义:它或者是指事物及其所有属性的集合所构成的系统,或者是指未受到人类干预按其本来应该是样子所是的事物。”[1]在古希腊和中世纪,人对自然的理解是从“本性”的角度来理解的,人们从自然本来就是什么样子的思维来解释自然;到了近代把自然理解为所有的自然的总和,包括人工自然,把人的作用和改造理解自然为自然生成的机理。

其次,主客体两分的自然改造论。主体活动有其目的,客体是没有目的的,自然物本身不存在价值问题。由于自然客体没有内在的价值,只有使用价值和工具价值,所以它没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而只是一个按照我们的目的被加以利用、改造、处理、统治的对象。[2]

再次,人为自然立法。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精神主体,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又把主体性提高到人为自然立法的高度。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思想则把主体推崇为推动世界自我展现、自我认识的“绝对精神”。

思考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有了那些改变?

二、人类中心主义

追根溯源,当代人类中心主义来自于古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目的论、神学目的论、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和理论的优越论是古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只有理性优越论被继承和发扬了,其他的因缺乏科学根据而被世人抛弃。

1、古代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目的论:自然存在都是有目的的,人获得最高的统治权。

神学目的论:通过神而颂扬人对自然的主宰。

灵魂与肉体二元论:笛卡尔认为只有人有灵魂,有权把植物和动物当作机器来对待。

理性优越论:康德认为,人的理性使得人具有道德关怀,其他事物不具备道德关怀的资格。

2、近代人类中心主义

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非人类只有工具价值,不具有内在的价值;道德之与理性存在物有关,人类有权利支配、统治、处置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在道德范围内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

对此有很多质疑,如:人类具有理性不能被证明得到道道关怀的理由;况且人的道德也是不断扩大的,为什么再扩大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境地?

3、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主张自然没有内在的价值,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大自然。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的是,从整个类,而不是从狭隘的类来考虑人类。它提倡超越国家主体、阶级主体、特权主体。

这样宣称的理由:(1)环境问题就是没有从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引起的;(2)动物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当然也是;(3)人提出的环境论理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4)人的环境问题、发展问题,最终要靠类来解决,要从整体上解决,放眼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对此的反驳:从人的角度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生物演化的力量和权力;人类中心,忽视了自然与人是平等的关系;人类保护的是与自己相关的生态,而不是所有的生态,最终将吃苦头。

思考题:怎样看待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联系:如果人类保护与自己相关的生态环境而忽视其他物种的多样性与竞争性将会是怎样的后果?)

三、非人类中心主义

1、动物解放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伦理学家辛格(Peter Singer)。提倡两个原则:平等原则和功利原则。平等原则用于人类的话,是说应该平等地关系每一个人。辛格和边沁说有动物也有此权力,人类必须平等地考虑动物的权利。

这只是道德的提倡,而不是实践的原则。当人的利益与动物冲突,牺牲动物的利益是允许的,但不能为了人的边缘利益而牺牲动物利益。当必须要侵犯动物个体的时候,有环保和更大的惠顾理由才被允许。动物之间的竞争,人类要干预的话,境况较差者优先。

2、生物中心主义

法国学者史怀泽(A.Schweizer1875-1965)第一个从伦理学角度提出尊重生物的理论学思想。他认为,尊重生命为基础的伦理学是所有主张生物与人有相同权利的伦理学基础。“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否认高级的和低级的、富有价值的和缺乏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

保罗.太勒(Paul W. Taylor)在1986年完成了《尊重大自然》一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物伦理学体系。他提出了尊重生命的原则。

1)不伤害原则。不伤害自然中既存的好地事物,包括不杀害个体,不摧毁种群和生命共同体。

2)不干涉原则。不限制有机体追求它好的自由,不干涉大自然发生的一切。不要捕杀它们,不管我们怎样好地对待他们,也不要把它们从自然栖息地移走。不要去操控、管理、改变自然生态系统。

3)忠诚原则。不要打破野生动物对我们的信任,不要欺骗和误导他们,而要支持他们的欲望。诱捕和钓鱼等活动是不道德的。

4)补偿正义原则。对个体伤害要补偿到未被伤害的境况;致死了,补偿未致死的其他个体;种群被伤害了,要永久性地保护这个种群;灭绝了,无法补偿时则补偿类似种群。

3、生态中心主义

受生态学思想的启发,生态中心主义(包括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认为人类是生态系统、生物圈和生态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遵循生物共同体的行为规则,平等地对待其他成员。

大地伦理学。大地伦理学的创立者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认为,个体的重要性是由其生态的功能决定的。所以他不同意泰勒“每个生物都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的观点,认为濒危物种应该得到关怀,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大经济功能的动物如蜜蜂应该比老鼠得到更多的关怀。

深层生态学。之所以是深层(deep),在于对浅层生态学未曾涉及的根本问题提出质疑和追问。它对人类的任何行为表示警惕,力图探究人类动力的基本假设,目标是倡导一种与自然相协调的一种生活方式。

浅层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主要观点比较

浅层生态学

深层生态学

自然观

人与自然是分离的;人类能够也应该用自然规律来开发利用支配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尊重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价值观

自然界的多样性作为一种资源对我们来说是有价值的;离开人类谈价值都是胡话;人类应该保护具有工具价值的资源;人天生具有侵略性和竞争性;人类社会天生就是等级社会;社会进步反映在物质财富和技术进步上;逻辑与理性比情感和直觉更有效、更可靠。

自然界的多样性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的某些部分由于具有内在价值而应受到保护;人天生具有合作性;社会等级是反自然的、令人厌恶的和可避免的;生活中精神质量和爱的关系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情感和直觉与其他知识同等重要和有效。

经济观

资源是人类的资源;如果威胁到经济增长,那么污染应当减少;生产与服务的主要目的是生产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是好的,永远如此;为了增长的最大化,你必须对物质循环和控制污染的程度加以限制;经济计划应该是短期的,不应超过10年;国家和地区通过贸易而发展进步;用中央控制和生产线技术大规模制造产品是更好更有效的方式。

资源”是生物学资源;减少污染优先于经济增长;生产服务的目的是社会,而不是看它们能否得利;经济效益应当以提供多少充分的环境、良好的工作和用少的资源满足多少人适度的物质需要为标准;不加区别的经济增长是不好的;从长远看,所有生产应当是最小的物质消耗和循环利用;经济计划的跨度应该是几百年;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应当减少;用小规模和局部控制的手工业生产制造产品是更好更有效的方式。

技术观

科技能够解决环境问题;技术自主决定论;大规模的高技术(如核动力)是进步的标志;通过分析——把问题分解成若干部分来解决它。

科技解决环境问题是有限的;我们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改变社会和经济,从而改变技术,使之对我们无害;中间的适宜的和民主的技术,如可再生能源技术是进步的标志;通过综合系统地解决问题。

社会观

人们不能忍受生活标准的大幅度下降;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第三世界的人口增长威胁到生态平衡。

生活质量不应大幅下降,可以忍受发达国家高生活标准的大幅度下降;适度消费和再生利用;发达国家较少的人口消耗了太多的资源更具威胁

政治观

民族国家是更重要的政治实体;能够通过社会改良解决环境问题;把环境决定权交给最适合的专家和接受科学家建议的政治家;通过议会民主决定行动方案。

区域共同体是最重要的,但它是全球共同体的一部分;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方式是社会的全盘变革;把环境权交给自己;通过直接民主对话解决问题。

可持续发展观

一、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

1、消耗水平

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钢、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56%的石油、60%的天然气、50%的重要的矿产资源。

2、增长是否有极限?

罗马俱乐部”的成员,美国科学家米都斯在1972出版了《增长的极限》。认为,地球上决定人的命运有五个因素: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世界人口每30年翻一番,工业生产每10年翻一番。最后恶性循环,工业基础会崩溃。

反对者的观点:(1)米都斯用的是简单的模型,不能反映五个因素的复杂关系。(2)米都斯用的是已知的储量,没有考虑有待发现的储量。(3)人口增长可能刺激人类开发技术,找到更多的资源,没有增长的极限。

3、怎样看待?

1)虽然《增长的极限》的一些预测没有成为事实,(如预测金、锌、石油、天然气、铜等分别在19811993年用完),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

2)人口危机刺激科技表面上看有道理,但要看到人口膨胀的副作用和恶性循环。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还不在人口膨胀上,在于体制、文化上。

因此,要看到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

4、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

1)科技的力量虽然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但不能遏制总的消耗增加的趋势。

2)科学技术不会使“有限资源无限化”。农田、水和渔业资源的退化和衰竭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瓶颈,并引起社会动荡。

3)知识增长、科技进步可以帮助找到新能源,但是,与人们对新旧能源的欲望增长相比,总是达不到要求,不能改变“丰饶中的纵欲过度”。

4)环境科技应用的滞后性。对科技难以预测,酿成后果后,需要环境科技来净化,时间滞后。

5、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的简单推理

假定核聚变研究取得新的突破,重氢被用作原子能的燃料,以现在的人口计算,海水中的重氢可以供人类使用100万年,如果世界人口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每个人消耗量不变,那么,原来计算的100万年的储备能量在920年内被用完;如果依靠科技,每个人对重氢的消耗减少一半,人口增长速度不变,那么,海水中的重氢也只能供应990年;以太阳能为例,假定有一天我们能利用太阳能的50%(现在是0.076%),人口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70年翻一番),那么,我们能增加能量消耗20 000倍,但是,1000年之后,仍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所以,控制人口比通过科技寻找能源更有效。

思考题:怎样看待“增长的极限”?

二、经济增长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1、传统的经济增长观

20世纪60年代以前,各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发展目标来构建发展理论。GDP的增长几乎成为衡量一国经济绩效的唯一标准。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诸如贫穷、不公、稳定等问题。结果呢?由于忽视了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带来了人口膨胀、过度城市化、分配不公、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恶化。

增长不等于发展。英国学者杜德利﹒西尔斯在《发展的含义》中提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不能划等号。增长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仅有增长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一个国家如果不公正则不能享有发展。法国社会学家佩鲁认为,增长、发展、进步是不同的概念。增长是社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是结构的辩证法,是社会各要素相互作用能力的提高;进步是指人的进步。如果增长不能促进发展则是“无发展的增长”,这是有害的。如果以物的增长代替人的发展,必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2、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1)渊源

作为一种概念,1980年首次在联合国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被提出;作为一种理论,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形成;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被各国普遍接受,并通过了《21 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把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涵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协调原则,最终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

中国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00310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除了可持续发展外,还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地发展。以人为本意味着走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全面发展是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协调意味着各要素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就是硬道理”的丰富和补充,它表明“发展就是硬道理 ”并不意味着“增长就是硬道理”,也不意味着“增长率就是硬道理”,“GDP增长就是硬道理”。

思考题: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

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1、工业文明对人口的影响

距今200年以前,世界人口以紧接零的缓慢速度增长着。之后发生了变化,1804年,全球人口约10亿,从10亿到20亿用了123年(1927年),从20亿到30亿用了33年(1960年),从30亿到40亿用了14年(1974年),从40亿到50亿用了13年(1997),从50亿到60亿用了131999年)年。

乐观的分析。联合国秘书处国际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世界人口》的报告中,提出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化前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低增长。这个阶段叫做人口转变发生之前的阶段。

第二阶段,工业化起步时期,死亡率下降,出生率维持原状,人口增长加快。这个阶段叫做人口转变的起步阶段。

第三阶段,工业化后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这个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关键阶段。

第四阶段,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此阶段是第三阶段发展的最终结局,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

2、建立绿色GDP

绿色GDP=传统全部最终产出—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价值。

3、建立稳态经济

把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将停止增长但不停止发展。此时的经济发展通过人口控制、资源生产率的技术改进、再分配等手段而实现,使得经济流量(throughput)限于在生态再生与可吸收的容量范围内。

4、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化经济

非物质化思想。目前,世界人口增长迅速。如果想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又要把环境破坏降到最低,只能在原有的物质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产品才有可能。把物质化放到整个生产过程、消费背景中去思考,减少单位服务的物质消耗(material input per service unit,简称MIP)。

途径:第一,封闭式物质循环,回收利用;

第二,坚固耐用的环保材料代替原来的材料;

第三,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耗和能耗;

第四,不产生副产品和废物;

第五,大力发展作为文化的经济[1]

5、构建可持续消费的文化

1)自然消费。19世纪20年代前,人们需要什么才去买什么。消费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消费主义文化。19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引导下进行消费。人们在广告、时尚、身份、消费的享受和炫耀的意义下消费,不仅是消费产品的物质意义,更主要是消费它的文化意义。这样,整个社会也是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

商品不仅具有物质使用的特点,它是一个象征物,符号物。商品具有社会认同的符号意义。购买商品主要因为心情、档次、情调、气氛等原因,消费商品也在享受其符号意义,得到满足感。

消费主义文化的三个理念:一是少消费就是衰退;二是人类能够承担起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环;三是消费满足人的欲望。

真是这样吗?要知道,“人们并不需要大量的汽车,他们需要的是尊重。他们不需要整柜的衣服,他们需要的是感觉自己有吸引力,另外,他们需要刺激、多样化和美丽。人们也不需要电子娱乐,他们需要的是做一些值得做的事情等等。人们需要认同、团体、挑战、被承认,爱和欢乐。如果想要用物质的东西来填补这一需要,那就无异于对真实的和从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一大堆错误的解决办法。在对物质增长的渴望背后有一项主要的推动力就是心理上的空虚。一个社会如果承认并明确提出其非物质需要,并找到非物质的方向来满足它们,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只需要低得多的物质和能量产出,并且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人类满足。”

3)可持续消费文化。考虑的问题是:自己的真正需要;产品是否误导消费;产品是非损害环境;尊严与商品的符号无关。

6、发展亲自然的科技解决环境问题

在科学本体论上,提倡从自然的祛魅到自然的返魅。量子力学和生态学显示了自然的有机整体性;动物行为学将主体性赋予了动物一定的根据;复杂性科学表明自然的某些系统具有目的性。

在科学认识论上,从主客体的改造关系走向人类社会、人化自然、天然自然的相互作用上认识科学活动。

在方法论上,简单性原则和复杂性原则相结合。不仅要研究规律性的方面,而且要研究非规律性的方面。

思考题:建立生态文明有哪些方法?

科学方法论

19世纪末,欧洲哲学的风貌大致是这样:黑格尔的传统慢慢衰退,学者们不能从原来的哲学传统中了解愈来愈变迁的世界,哲学思辨从欧洲中心转移到一些边远地带,如英美。同时,欧洲旧中心却发展出就有活力的新路径:胡塞尔反对心理主义、历史主义,弗列格(G.Frege)也反对那充满历史味和心理味的那些东西。随着19世纪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欧洲旧中心的哲学明显地走出一条清晰的、非历史的、非心理性的路径。这些路径体现为: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

一、历史能做什么?

历史被教科书记载着,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还是社会科学的教科书都记载着历史的结论:定律、原理、过程。然而,不可避免的,这些教科书的目标是说教、让人去掌握这些定律,人们由此获得科学观。但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科学观,不能与实际情况吻合,而且还有误导的情况。正如根据观光指南和语言教科书不能掌握一个国家文化的全貌,而且还有误导一样。

教科书的通常方法是:叙述“观察”、“定律”、“理论”。让人感到科学方法就是收集教科书所述的各种资料作一些操作技术,如果是这样,则大大歪曲了科学的本质。

如果教科书是对人们所搜集的方法、理论的汇总,那么科学家就是那些对汇总有所增益的人。如果沿着“科学累计发展观”的道路研究下去,发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一段时间被证明是科学的东西,被后来的另一时间段否定了,原来作为科学信仰的东西被否决了,被否定掉的东西原来是被叫做科学的,现在被叫做科学的东西,不能保证将来被否定掉。这样,“科学是一个个人贡献的累计过程”就值得怀疑。

科学不能被描绘成个人贡献的累计,科学史观就要发生变革。科学史学家不再在科学中寻找永恒的要素,而是寻找科学革命的方法。

思考题:你怎样看待教科书所蕴含的方法论

二、常态科学

1、常态科学与范式

常态科学(normal science)是指以过去的科学成就为基础所从事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就是某一科学社群在某一时间内所公认的研究基础。[1]

常态科学的体现:教科书、著作。

常态科学的特征:

学术成就空前,能吸引敌对者归附;

留有问题让一群研究者去研究。[2]

范式:具有常态科学两个特征的定律、理论、设计、操作。可以把它理解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模型”。如托勒密天文学、哥白尼天文学、亚里士多德动力学、牛顿力学、粒子光学或波动光学等可以被称为范式。

常态科学的产生:

从世界观的应用中产生,如亚里士多德、伯拉图的原子、理念等推知世界存在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

从错误中发现,培根认为真理从错误中浮现,很难[3]从混乱中获得;

从公认的理性中获得。

百家争鸣与范式的统治。由于范式的出现,“科学史上百家争鸣的现象后来的确消失了,而且显然不会再现。” 科学家在接受范式之后,不必从第一原理谈起,而是从创造性地工作谈起,把一般原理阐述的工作留给教科书去完成,他去探讨书中未尽的地方,去发现新的东西。

2、常态科学的本质

常态科学通过范式体现,故透过常态科学与范式的关系来探讨常态科学的本质。

范式是一种典范(paradigm),并非绝对真理。

范式形成之后,限制了常态科学的目的。“科学家平常并不想发明新理论,而且他们也不容忍别人提出新的学说”。

范式使研究局限于一处,但使研究细化。

常态科学的内在机制:范式失效,自动解除对科学研究的限制。

范式对常态科学有限制作用,但是,“不管怎样,在典范还是很成功的时期,该学界还是能解决很多问题。而若不是该学界之成员对典范的忠诚信仰及孜孜遵循,这些问题不可能被想出来,更不可能被研究。这一阶段所获致的学术成就,至少有一部分会有永久的价值。”

3、常态科学是解谜(puzzle)活动

不是指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如:设计永久和平方案,攻克癌症。

也不是指那种简单的游戏,如拼图游戏。

是指那些可以检测解谜人的创造力或技巧的那一类问题。

谜是指在典范的保证下,它们有答案,但这种答案的寻找具有挑战性,能吸引科学社群。换言之,缺乏科学社群与信仰,就无法完成对这谜的解答。

谜的魅力:它能吸引外围人群参加;只要足够高明,就能解谜;前人没有解,或者解得不够漂亮。

解谜得益于对典范的信念,在信念的支持下发现许多规则,如用牛顿定律解释月球运动。解谜是学科发展的过程。

寻找规则除了受典范的影响外,还受世界观、方法论的影响。

总之,典范指导解谜,解谜制定和丰富规则。

思考题:试述常态科学与范式的关系

三、科学革命

1、典范的优先性

确定了共同典范,并不等于确定了大家都接受的规则。对于规则,科学社群有更多的争论。

1)寻找规则比寻找典范更难,寻找规则的结果更令研究者难以满意。

2)矛盾中的优先:对典范阐释的不一致,并不阻碍典范的指导角色。

3)典范优先,是指它作为研究的前提,有了特定的指谓(典范),才能对特别的现象进行研究。

4)典范无需规则介入便能决定常态科学的内容。从历史上看,任何个人都是从基本的范式入手去研究,然后发现和重复规则。

5)对典范的争论增加了寻找规则的负担,但这并不影响典范的优先指导性。

6)典范的优先性仍适合于范式革命,典范革命仍就在寻找新的范式。

2、异常现象与科学发现

1)怎样看待异常现象?相对于典范所提供的期望而言,不符合即是异常。

2)异常现场出现的十分困难,它以抗拒来呈现自己,并且人们以希望出现的结果来烘托它。这样,即使是异常现场,也被解释为正常。科学共同体往往以原有的范式来解释它,直到真的觉得异常后,才调整原有的范畴,使这个异常现象称为理所当然,这时科学发现才算完成。

3)异常现象与常态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常态科学在新生事物出现时,常抑制其活动,但最终能有效地促成新事物的出现。

3、危机与新理论的建构

1)对典范的质疑在危机出现之前就存在,这是理论生态的常事,但由于缺乏危机故不被理睬。

2)危机是指对原来典范的怀疑,选择新的解释。

3)危机的意义:发明新理论并不是一件难事,科学家却极少从事发明新理论的工作,科学家致力于典范的解释,探究问题的本质,使问题更精微地解决。只有当问题解决不了时才产生危机。为什么科学家不愿意从事改变范式的工作,如同改变工作母机,费时、费力、费钱。所以,危机的意义就是改变范式的时机到了。

4、对危机的反应

1)放弃原来的典范不仅仅是因为典范与异常的比较,还是因为典范与典范的比较。

2)科学家遇到典范与异常现象并不会抛弃原来的典范,而是去修正典范,使反例顺理成章。

3)科学家的“真”与科学行为是矛盾的。“真”要求科学家不断地去解构科学,不局限于典范,但其行为却是去完善典范。

4)科学研究离不开范式的指导,如果遇到反例或异常现象而放弃范式,这样是纯经验主义,不叫科学,科学是不排除理性活动的过程。

5)科学家试图以理论符合实际时,若查出异常现象,通常的反应是等着瞧,尤其是常态科学有许多有待解决问题的时候。

6)危机加剧的原因:异常现象引发危机,仅仅是现象而言,但使典范符合异常的过程中引发的危机是使小麻烦的异常现象转为大问题的源头。

7)危机的标志:当一个常态科学变得不像是用典范解谜的时候,常态科学进入危机与异常科学阶段。

8)危机的结束方式:

A承认原典范的破灭,屡试而失败;

B原则上采纳新典范,但新典范还不能解决问题;

C对新典范是否接受有相当的争论。

9)哲学思维在非常态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常借助于哲学思维,使理论符合普遍的逻辑,虽然科学家并不想当哲学家,但科学家的哲学思维是排除不了的。

10)非常态研究的成果是量变中的质变,新典范雏形往往是突然地出现。

11)新典范的创立中,偶然中有必然,提出者要么是年轻人,要么是刚进入这个学科不久的人,因为他们在常态科学中陷溺不深。

5、科学革命的本质

1)科学革命:是指科学发展过程中非积累性事件,其中旧典范全部或部分被一个与旧典范不能并列的新典范所取代。

2)科学革命类似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经常是社群中的一些人感到现存制度无法有效应对当时环境的一些问题;而科学革命则是科学社群中一些人感到用现有典范无法有效探讨自然界某一现象。

思考题:科学革命的一般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常态科学、典范优先、异常现象、危机与建构、革命解决。

科技管理方法论(1)

一、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与管理思想哲学方法论的关系。

 1、相互关系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管理制度是技术创新的环境,而管理制度源自于管理思想,管理思想与产生它哲学方法论密切相关。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在产生发展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到底形成了哪些哲学方法论?研究这些问题,无疑具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第一,在理论上弄清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哲学方法论有哪些,第二,辩证地看待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哲学方法论的借鉴作用。

2、管理思想与哲学方法论的关系

西方社会对管理思想的研究分为工具主义方法和基础主义方法,前者研究具体的管理操作方法,后者研究管理基础理论,哲学方法论被归为基础主义方法之一。由于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西方对管理思想中哲学方法论的专门研究很少,所出现的主要是一些零星的判定。如管理思想史学家克劳德和雷恩的著作包含了一定的哲学方法论,并且指出,一些管理思想家的思想具有哲学方法论。英国的格里斯利开始有意识地总结这些哲学方法论,但侧重于从总体上分析,没有联系到管理思想家的具体过程。

现代西方管理思想的哲学方法论与管理思想家的理论基础(本体论)密切相关,哲学方法论是管理思想家形成理论的根本方法,也是指导管理实践的根本方法。 它们的逻辑关系是:哲学方法论催化管理思想;管理思想形成后,在方法论的引导下化为实践的具体操作方法。

    根据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克劳德·小乔治的《管理思想史》,科学管理时期管理思想重要的奠基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社会科学时期的有福利特、梅奥、巴纳德、厄威克等;丛林化时代有圣吉、沙因、阿基里斯等。这样,以奠基性作品为根据,在舒尔茨、邓肯分类的基础上,西方管理思想具有哲学思维的理论归为以下12种。

现 代 西 方 管 理 思想

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泰罗)

科学管理时代 一般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法约尔)

官僚集权制组织理论(代表人物韦伯)

社会人假说理论(代表人物梅奥)

社会人时代 管理的辩证法理论(代表人物福利特)

组织协作理论(代表人物巴纳德)

企业中人的特性理论(代表人物麦格雷戈)

个性与组织关系理论(代表人物阿基里斯)

多元探索时代 决策理论(代表人物西蒙)

经验理论(代表人物德鲁克)

企业文化理论(代表人物沙因)

学习型组织理论(代表人物圣吉)

以上12种管理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据有复杂的纵横关系,可以梳理为以下7种,这7种与管理思想的关系为:

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泰罗)

1)、科学理性方法 一般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法约尔)

官僚集权组织理论(代表人物韦伯)

2)、社会分析方法 社会人假说理论(代表人物梅奥)

管理的辩证法理论(代表人物福利特)

3)、系统分析方法 组织协作理论(代表人物巴纳德)

学习型组织理论(代表人物圣吉)

4)人性假设方法 企业中人的特性理论(代表人物麦格雷戈)

5)文化分析方法 企业文化理论(代表人物沙因)

6)有限理性方法 决策理论(代表人物西蒙)

7)经验主义方法 经验理论(代表人物德鲁克)

科技管理方法论(2)

(二、效率至上的实证主义方法

  管理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确保每名员工实现最大化的成功。——泰罗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管理却相当落后,并且一般都建立在经验和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缺乏科学的根据。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美国、法国、德国几乎同时都有科学管理运动,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1] “科学管理原理”、“一般管理理论”和“官僚集权制理论”是科学管理运动的杰出成果。

 1、管理为何要实证?

管理理论被实证才能证明是科学的。科学管理起源于现代,为什么?因为在此之前,管理理论不能被实证。自从管理理论能被实证起,才被认为是科学的,故泰罗自信地把他的管理理论叫做“科学管理原理”。

不过,管理理论即使运用了实证主义的方法也难以证明其理论是科学的。因为,管理的实验是不可重复的,管理的实践都是个案,用个案去证明管理理论的正确性的是没有说服力的。自从科学主导了生活,人们就相信管理中有科学;既然管理中有科学,那么管理理论是否符合科学应该有一种方法来证明。即使泰罗提出了实证方法,但与管理实践的个案不能证明普遍原理存在矛盾。怎样来解决这一矛盾呢?只有在实证方法中加一个标准,才能证明管理理论的科学性。

泰罗提出了效率标准,这就为他的“科学管理原理”找到了实证坐标,可以超越单个管理实践的局限性,只要在实践中被实证为效率最优,那么管理理论就是科学的。

 2、实证标准。

效率标准”不仅为实证提供了坐标体系,而且倡导了一种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归纳为:效率至上、争当一流工人、劳资双方共同协作。这一精神把科学管理原理与效率标准联系起来:管理之所以是科学的,就是因为它能提高效率。泰罗的科学管理不是强迫式的管理,而是在组织效率目标下的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激励,以达到合力最佳的效果。他的这一精神符合了美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精神(效率第一,自由竞争),所以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尤其得到厂家的欢迎。

由于阶级的对立和冲突,效率至上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工人的赞同,美国的一些政客不得不考虑科学管理的负面社会效应,评论家和政治家时对科学管理理念有争执,泰罗并不是在一片赞扬声中去世的。尽管如此,效率至上还是被业主所采纳,它符合工厂主的利益。可以说,泰罗制的后继者们把效率至上发展为效率管理观。效率专家大批出现,“他们向雇佣他们的雇主许诺他们能大大削减成本和提高效率。”[2]

泰罗的效率标准不仅在企业界引起反响,在社会管理中也成为了主流意识。美国工业革命是在赶超英国,效率是美国追求的第一目标,效率管理观自然进入国家意识,罗斯福总统还提过“国家效率”的概念。

作为时代精神的效率标准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泰罗的后继者们使效率主义的理念渗入了政治和企业的经营当中,形成了一种普遍接受的哲学理念。亨利·甘特继泰罗之后再度论起用经济手段提升效率,认为财富的增加是社会的趋势,一个人富裕起来并不意味着另一个人穷下去。只要劳资双方合作,就能从不对抗的状态中分配财富,生产的效率就必然能搞好。如果合作生财,冲突自然化解,因为财富是可以通过劳动得来,总量会不断地增加,人与人之间对财富的争夺,不要着眼于现有的总量,而要从发展的总量上来分割。劳资双方合作各得其所,为了尽快地满足各自的所需,从效率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亨利·甘特的这一思想是洛克思想的现代翻版,洛克认为财富起源于劳动,认为谁劳动就能理所当然地获得财富。

从洛克、泰罗到甘特,所论及的效率标准就蕴含了矛盾,即劳动者与自然资源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他们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是区域内所有人所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开发资源获得的财富不能完全归企业所有。局限在企业范围内的效率管理观对社会是个攻击性的侵害。  

  3、实证方法

 具体方法是效仿工程力学建立管理学。

19世纪末,工程力学是能被证明是科学的典范,因为这门学科已经不再是单靠经验和猜测,而是建立了可以实证的普遍原理。泰罗认为,管理学应该效仿工程力学,管理的“技术”可以细化并上升为普遍的“原理要素”,这种要素,不再是少数人从管理中观察得来的“模糊抽象”,而是可以被实证和推广的理性具体。

工程力学的原理在许多学科得到推广,一时成为人们探究世界的世界观,在哲学史上被称为机械决定论。[3]泰罗自然也深受时代哲学的影响,《工厂管理》一文便可见“科学管理原理”与机械决定论之间的关系。

按常规理解,泰罗写成《科学管理原理》之后,交出版社付梓,巨著就这样形成了。可是,19世纪末,人们并不是把管理理论看作是科学,要使一本管理著作为广大管理者所接受,还需要特殊人群的支持。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支撑点是工程力学,只要取得工程力学界权威人士对这本书的认可,说服力就大大加强。于是,泰罗与19101月最先向美国机械师协会敬献其手稿“科学管理原理”。[4] 

哲学方法是机械决定论和还原论。

工程力学提倡对力进行分解和还原,再计算总体合力,把这个理论扩大和普及就成了哲学上讲的还原论。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渗透着还原论的精神实质,原理的四个方面都体现了还原论的精髓。

动作研究”是对流程的还原;“科学挑选工人”是对个体能力的还原;“协作”是对总体力的还原;“劳资分工”是对职责的还原。工人的技能,个体适合干什么工作,甚至分配都可以用还原法来研究。“上述的一切,都意味着对每个工人进行个别研究和区别对待,而在过去确实把他们圈在大集体里进行处理的。”[5]

泰罗的机械决定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法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早期工业化的时代,需要管理帮助资本主义经济健康、快速地运作,而管理学的理论还未成熟,只能师从其他学科。由于物理学的成功和影响,管理学深受其方法论的影响。物理学的方法以分解、还原为基本的方法,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仿效了这一方法,把管理中的人、物、流程等看成是可以分解和还原的。

泰罗探索管理科学所运用的机械决定论和还原论代表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工业社会的发展总是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科学技术的探索方式往往移植为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中世纪的科学家努力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的著作和圣经中去探索自然的法则,结果他们发现甚少;16世纪和17世纪的科学家,开创了科学研究的新思维。培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从实验、调查的角度研究自然的必然性,开创了科学的理性时代,技术随即取得突破,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方法论被移植到其他科学,《科学管理原理》就是管理学移植自然科学方法的代表作。

在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之前,美国产业界就面临经济管理理论的选择问题。就工厂主而言,他们不会选择马尔萨斯的人口调节理论,因为那是关于劳资平衡的社会问题,离身边的具体问题较远;业主也不会选择马克思批判性的革命理论,因为不愿意自动交出管理权。工厂主在“货币诱因理论”和“工资钢铁定律”之间进行比较选择。

可以说,“货币诱因理论”和“工资钢铁定律”就是论述工厂主该如何管理。在美国工业化的过程中,最大的管理问题仍然是劳动力问题。业主认为生产效率低下,起因是工人的怠工和故意限制产量。因此,美国一些为业主考虑的经济学家想开辟一个的经济驱动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自然,18世纪斯密的“货币诱因理论”在美国找到了市场并得到发扬。美国企业家,在实践上逐步采取了雇工参与企业分红的政策。“到1887年,已经有30多家公司采取了某种形式的利润分红。”[6]可以看出,美国的业主在经济管理的比较选择中分为两派,一派仍然实施原来的“工资钢铁定律”,另一派采取“货币诱因理论”,后者是少数派。

 4、泰罗制方法的适合范围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方法我国曾经用过,现在该对这些方法反思。

第一, 泰罗效率至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只适合于企业管理研究但不适合企业之外的管理研究。

泰罗制管理方法在美国得到推广,并且冠以科学管理的名字。陆军军械部部长威廉·克罗泽将军,选出两个兵工厂试验泰罗制管理。在马萨诸州沃特顿兵工厂的工时研究和其他一些方法得到顺利进行,但在伊利诺伊州罗克艾兰兵工厂却遇到了麻烦。因工人反对实施泰罗制,未能实施。沃特顿兵工厂对泰罗制的试验也未能完全进行,“在19118月沃特顿兵工厂爆发了实施泰罗制以来的第一次罢工,”“有人向国会提出,沃特顿的罢工是由于实行泰罗制使工人受到不能令人满意的对待造成的。”[7]于是,众议院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对此事进行调查。调查目的是对事不对人,更不是追究泰罗的责任,而是调查泰罗制是否可行。三人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基本上是站在工会和劳工的立场上的,在召开的意见听证会上,委员会主席对泰罗的提问是深刻的又充满着火药味的。引发出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企业挑选第一流的工人,那些非第一流的工人是否排出在管理之外?且看听证会上的对话:

主席:一个人如果不是一个好工人,而造成这一事实的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自然辩证法讲义(5.4万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