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讲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VIP免费

提纲:

一、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保障

  (一)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实保障的理论依据

1.唯物史观关于法制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

2.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制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属性的根本要求

  (二)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实保障的历史依据

1.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探索的历史选择

2.世界现代化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

  (三)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实保障的现实依据

1.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客观要求

二、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丰富内容

  (一)在经济建设领域

  (二)在社会建设领域

  (三)在政治建设领域

  (四)在科技发展领域

三、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

  (一)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

1.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2.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

  (二)不断完善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法治体系

1.促进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法治体系优化升级

2.着力解决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法治体系中突出问题

  (三)营造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良好法治环境

1.在法治实践中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1.提高依法决策、规范用权的能力

2.提高依法行政、公正办事的能力

3.提高依法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

4.提高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能力

讲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强调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实质上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全面法治化的开端,突出了法治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着力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法治自信和坚实法治底气,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历史和实践证明,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保障和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厉行法治,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一)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实保障的理论依据

1.唯物史观关于法制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述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的上述论述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法律上层建筑、法律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关系。“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本质上是不同历史时期法制对经济基础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以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民法典——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例,它所确立的财产所有权等个人私有制度是由当时欧洲经济基础决定的。当时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工业革命完成以后,生产模式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陆续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保障新兴自由资产阶级财产权和经济不断发展。

2.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制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属性的根本要求。马克思在《对民主主义者莱茵区域委员会审判》中论述到:“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马克思上述论述揭示了法制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即法制并不创设某种社会关系,而是对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求的反映。法制具有为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管理社会公共生活事务、调整一般社会关系、保障社会运行秩序的职能属性,对社会关系起到调整作用。这种调整作用赋予了法制既要调整政治关系、阶级关系,也要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发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能。

(二)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实保障的历史依据

1.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探索的历史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始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奋力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革命法制,创设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立新型法制,建立了司法机构和司法队伍,创建行政法制机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进行研究,做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2.世界现代化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就现代化而言,其发展进程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型,是不断推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进步的综合发展过程,也是各国追求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内在要求。尽管各国推进现代化的方式与道路各不相同,但也有其共性、互相关联,那就是法治之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以先行工业化国家英国、美国为例,从英国“马尔萨斯绝境”到“伦敦大雾事件”“泰晤士河悲剧”,从美国“南北内战”到“暴力陷阱”,这些发展道路的坎坷在传统的农业主导的经济时代是没有的。对中国而言,既要吸收借鉴先行工业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训,也要避免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种种误区,这些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作用。

(三)法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实保障的现实依据

1.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我国古代看,凡属盛世都是法制相对健全的时期”。古今中外治乱兴衰的历史深刻昭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偏在雍州的秦国践而行之,商鞅“立木建信”,强调“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国迅速跻身强国之列,最终促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盛世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宋朝经济鼎盛时期,无不与法制健全密切相关。汉武帝时形成汉律六十篇,沿用于两汉近四百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就了“贞观之治”,以《贞观律》为基础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性作用。

2.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放眼全世界,我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百年大变局对我国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某些西方国家和组织不愿看到、不愿承认、不愿接受中国巨大发展进步的现实,出于政治操弄需要和意识形态偏见,利用涉疆、涉藏、涉港、涉台、涉南海、涉新冠疫情等各种议题和借口,对中国内外政策和有关立法修法议程横加指责、抹黑甚至攻击,对中国发展进行歪曲、诋毁、遏制和打压,特别是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依据其本国法律对中国有关国家机关、组织和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所谓“制裁”,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我国亟需围绕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等,做出有力回应,充实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法律“工具箱”。坚定不移地走法治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

二、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丰富内容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学技术、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内涵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其深刻内涵在于从党和国家战略发展全局高度,将法治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民生、科技、环境、国家安全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更好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国家各方面工作的“轨道”作用。

(一)在经济建设领域,以法治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是新时代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部署,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风向标。将法治建设落实到经济领域,以法治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在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发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行政垄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努力构建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二)在社会建设领域,以法治增进人民权益和民生福祉。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九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讲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