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领会“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内涵
二、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的根本原则
在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体学习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根据镇党委的统一安排,今天我们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专题学习研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刚才,XX同志和XX同志结合分管工作,分享了学习体会,讲得都很好,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结合自己分管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谈几点初步的学习认识和思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22年5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伟大实践,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引。通过近段时间的系统学习,我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重大论断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论述为我们基层抓经济、谋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抓好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就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国之大者”。必须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XX镇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
一、深刻领会“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内涵,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我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定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找准XX镇的发展定位。
首先,要准确把握“高质量”这个核心要求。过去,我们谈发展,可能更多地看重增长速度、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这些固然重要,但在新发展阶段,发展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启示我们,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XX镇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和优势。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落地。要下大力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我们的传统建材产业,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向绿色、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康养旅游、文化体验等绿色产业,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去年,我镇成功创建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这只是起点,下一步要朝着国家级生态旅游名镇的目标迈进,让“好生态”成为XX镇最靓丽的名片和最核心的竞争力。
其次,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我们乡镇而言,创新不能仅仅理解为高科技领域的发明创造,更体现在工作思路、发展模式、治理方式等方方面面。比如,在农业发展上,不能再满足于传统的一家一户、一田一地的耕作模式。要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推动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我镇的XX村这几年在精品水果产业上做得风生水起,他们的“XX”牌水蜜桃不仅畅销周边县市,还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全国,每亩地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是传统粮食种植的5到6倍。这个成功案例的关键就在于创新了生产组织方式和销售模式。我们要认真总结XX村的经验,在全镇范围内加以推广,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服务企业方面,也要创新方式方法。要从过去简单的“给政策、给优惠”转变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店小二”式服务,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融资等实际困难,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在XX镇安心投资、舒心创业。
二、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乡村振兴中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对于乡镇工作而言,抓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