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源与内涵
二、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与现实需要
三、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与个人担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学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根据学习安排,今天由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作一次领学发言。说实话,面对这样一个宏大而深刻的时代课题,我内心充满了敬畏。这不仅是一次学习任务,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深刻洗礼和党性上的再次淬炼。作为一名在民族地区工作多年的党员干部,我常常在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我们国家、对我们XX县、对我们每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将其从一个高远的政治理念,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今天,我想结合近期的学习与思考,抛砖引玉,从“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三个维度,和大家共同探讨,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粗浅感悟和不成熟的反思。
一、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源与内涵
初次接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提法时,我的理解或许和许多同志一样,停留在“民族团结”的朴素认知上。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愈发感到,它的内涵远比“团结”二字更为深邃、更为厚重。它不是一句横空出世的口号,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历史血脉的文化基因,是党在领导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升华。
首先,我感到,这是一种源自历史深处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
中华民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漫长的、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翻开厚重的史册,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早期观念,到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的奠定,再到历朝历代各民族在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无不印证着一个事实:统一和团结是我们民族历史的主流。
我时常在想,我们XX县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XX族、XX族、XX族等十几个民族的群众在这里“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我们的祖先,或许语言不同、风俗各异,但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共同开垦脚下的土地,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这种在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不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原始、最生动的雏形吗?
因此,我理解的共同体意识,首先是对我们共同走过的历史的深刻认同。它不是要抹去各个民族的独特记忆,而是要树立一种更为宏大的历史观——认识到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有了这种宏大的历史观,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说我们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
其次,我感到,这是一种立足新时代的理论自觉与政治远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一论断,将民族工作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个人的学习体会是,这一主线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这“四个与共”,字字千钧。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掉队。大家同坐一条船,共担风雨,共享阳光。这种认识,超越了地域、族别、文化的界限,构建了我们共同的政治身份和价值追求。
对我而言,这种理论上的清醒尤其重要。作为统战部部长,我深知,民族工作千头万绪,但抓不住主线,就会迷失方向。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传承文化、化解矛盾,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有利于增强“五个认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颗种子,深深植入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这既是工作方法,更是政治要求。
最后,我感到,这是一种关乎未来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凝聚。
共同体意识,最终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它所要构筑的,是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我们共享着中华文化的根脉,共担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共望着同一个光明的未来。
我常常在与基层群众交流时感受到,老百姓的语言虽然朴实,但他们的情感最为真挚。他们会说“国家好了,我们才能好”,这种朴素的表达,正是共同体意识最真实的体现。从XX起义到XX战役,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了我们这片土地各族人民的血脉之中。这种心向党、心向中央的传统,是我们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我理解的共同体意识,绝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它体现在国旗升起时我们眼中的光芒,体现在国家取得成就时我们内心的自豪,体现在面对灾难时我们守望相助的行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将14亿多中华儿女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伟力。
二、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与现实需要
理解了“是什么”,我们更要思考“为什么”。为什么在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历史节点上,要如此突出地强调“铸牢”二字?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保证,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无不以强大的内部凝聚力和身份认同为前提。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需要守护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
从这个角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为民族复兴大业筑牢最坚实的思想根基。它好比是建造万丈高楼的钢筋铁骨,是远航巨轮的压舱之石。只有全体人民都将自己视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我们才能在任何风浪面前都站得稳、顶得住,才能形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反思我们的工作,过去可能更多地关注经济指标的增长、基础设施的改善,这当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思想根基不牢,人心涣散,那么再亮眼的GDP数据、再现代化的城镇,都可能变得脆弱不堪。因此,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抉择。
第二,这是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必须遵循的“工作主线”。
XX县是XX族自治县,民族地区的属性决定了我们的发展必须紧扣民族工作这条主线。我深刻体会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只有通过发展,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