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站位
二、正视成绩
三、聚焦关键
在XX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化运用六尺巷工作法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主题鲜明、意义深远。会议旨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考察XX省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推广源自我市的“六尺巷工作法”成功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深化运用、提质增效的工作任务。刚才,我们一同观看了专题片《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平安XX建设谱新篇》,表扬了征文活动的获奖同志,几位来自基层一线和市直单位的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听后很受启发。大家的实践探索和真知灼见,充分展现了我市政法战线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方面的担当与作为。
“六尺巷工作法”发源于XX,发源于我们政法系统,这是我们XX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必须扛起的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推广好、运用好“六尺巷工作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再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深化运用“六尺巷工作法”的重大意义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所蕴含的谦和礼让、和谐共处的精神,穿越数百年时空,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六尺巷工作法”正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必须从政治、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
第一,这是我们践行“两个维护”、牢记领袖嘱托的政治责任。“六尺巷工作法”蕴含着深邃的东方智慧和治理哲学,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论述精神高度契合。总书记在考察XX时,多次强调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我们做好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运用“六尺巷工作法”,就是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服务大局、保障发展的具体行动,是将宏大的政治叙事落实到化解一桩桩具体矛盾、守护一方平安的生动实践中去。它彰显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礼法并用、坚持共治共享、坚持源头预防、坚持大抓基层。全市各级政法机关要将推广运用此法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的领导贯穿于矛盾纠纷化解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二,这是我们传承中华文脉、厚植德治根基的文化使命。“六尺巷工作法”的精髓在于“礼让”二字,它所倡导的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在明辨是非、遵守规则前提下的相互理解与体谅,是“和为贵”思想的现实投射。在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各类矛盾纠纷易发多发。如果仅仅依靠刚性的法律裁决,有时虽能“案结”,却未必“事了”,甚至可能激化矛盾。而“六尺巷工作法”将法、理、情融为一体,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引导群众在面对纷争时多一分平和、少一分戾气,多一分谦让、少一分计较。这不仅是一种高效的解纷方式,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教化。它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文化深层为平安XX、法治XX建设夯实稳固根基。
第三,这是我们创新基层治理、提升治理效能的现实需要。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广“六尺巷工作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自2022年以来,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调解案件7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9.7%以上,近99%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万人成诉率等关键指标持续下降。特别是“六尺巷工作法”的成功实践,被光荣地写入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XX模式”。这些成绩的取得,证明了“六尺巷工作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创新成果。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将这一宝贵经验总结好、运用好,持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力量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集聚,真正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二、正视成绩,清醒把握当前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形势任务
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政法系统主动作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推动“六尺巷工作法”从一个地方的文化典故,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我们构建了“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的多元解纷体系,形成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群众安全感和政法满意度逐年攀升,平安XX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结着全市政法干警和基层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政法委,向长期奋战在维护稳定、化解矛盾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到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弱项。一是从广度上看,推广运用还不平衡。有的县区、有的部门思想认识到位,工作举措扎实,成效显著;但也有少数地方和单位,对“六尺巷工作法”的理解还停留在口号上,行动上跟得不紧,与本地实际结合不够,存在“上热下冷”“内热外冷”的现象。二是从深度上看,机制融合还不够深。诉源治理的效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四调对接”机制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堵点,多元解纷力量的整合度、协同性还需加强。特别是面对网络借贷、知识产权、新型业态等新领域出现的矛盾纠纷,我们的专业化调解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