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升战略站位
二、客观总结成效
三、聚焦靶向发力
在XX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总结前一阶段我区镇域经济发展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刚才,相关部门通报了全区镇域经济的监测数据指标情况,部分乡镇和区级部门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和深刻的情况剖析,讲得都很实在,问题找得准,思路也清晰,体现了大家对这项工作的深入思考和高度重视。
镇域是县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石。镇域活则全盘活,镇域强则县域强。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区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福祉,是一项必须抓紧抓好的战略性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升战略站位,深刻把握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与现实紧迫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才能深刻理解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凝聚起最为广泛的思想共识和最为磅礴的行动力量。
第一,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夯实现代化建设根基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现代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乡镇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头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是国家大政方针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如果镇域经济这块“压舱石”不稳,县域经济的“大厦”就根基不牢;如果乡镇这个基本盘不活,城乡发展的“棋局”就满盘皆输。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这为我们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全区上下必须清醒认识到,抓镇域经济就是抓国家战略的落地,就是抓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必须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主动作为、奋发有为。
第二,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区域发展难题、激发内生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我区与许多地区一样,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的乡镇产业基础薄弱,“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活”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对人口和要素的吸引力不足;有的乡镇则面临“空心化”的困扰,发展后劲乏力。这些问题,是制约我们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中梗阻”。实践证明,破解这些难题,仅靠中心城区的单兵突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广大的镇域要空间、要潜力、要动力。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就是要通过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集成完善、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心镇、重点镇,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带动的“雁阵”格局,从而打破发展瓶颈,激活全区经济的“一池春水”。
第三,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回应人民群众期盼、迈向共同富裕之路的民生工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群众的期盼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期盼在家门口就能有好的工作、好的教育、好的医疗和好的环境。发展镇域经济,本质上就是一场深刻的富民行动。镇域产业兴旺了,群众才能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不再背井离乡;镇域功能完善了,群众才能享受到与城区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镇域环境优美了,群众才能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们必须怀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镇域经济发展这件大事办好、实事办实。
二、客观总结成效,清醒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短板与深层矛盾
今年以来,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值得充分肯定。
一是发展态势稳中向好,经济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从数据上看,今年前三季度,全区21个乡镇(街道)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到了XXX亿元,占全区GDP比重提升至43.5%,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9.2%,展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这表明,镇域作为全区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正日益凸显。
二是产业培育初见雏形,特色发展路径逐步清晰。各乡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意识显著增强。比如,XX镇依托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的XX精品水果产业园项目,目前已建成核心区5000亩,带动周边超过3500户农户实现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品牌效应初步显现。XX镇的XX古镇文旅融合项目,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今年“五一”“十一”长假期间,累计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路子。
三是城乡融合步伐加快,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基本完成了覆盖所有乡镇的“1+N”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工作。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向乡镇延伸布局,城乡路网更加通达,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和美乡村”聚居点建设持续推进,已有5个乡镇的示范点基本建成,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显微镜”来审视问题,用“解剖刀”来剖析短板。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照先进地区的经验,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产业“特而不强、散而不聚”,对镇域经济的支撑能力依然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特色、无品牌”。很多乡镇都有自己的“土特产”,但大多停留在初级农产品阶段,缺乏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比如我们的XX茶叶、XX竹笋,品质很好,但叫得响的品牌不多,没有形成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优势。二是“有企业、无集群”。企业分布零散,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上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位于XX镇的XX智能制造配套产业基地,虽然引进了一些企业,但企业间的关联度不高,未能有效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是“有产量、无话语权”。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小农户直接对接大市场,在价格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产业发展的成果未能充分惠及广大群众。
第二个问题是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引领和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有的乡镇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不强,与本地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甚至出现规划与现实“两张皮”的现象。有的规划制定出来后便束之高阁,没有转化为具体的项目和行动,缺乏刚性执行和有效监督。项目跟着规划走变成了规划跟着项目走、跟着领导想法走,导致资源配置无序,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个别乡镇在布局产业项目时,未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规定,给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第三个问题是聚居“建而不活、聚而不住”,产城人文融合度亟待提高。我们建设了一批新的农村聚居点,硬件设施很漂亮,但“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