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党课讲稿: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VIP免费

提纲: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


乡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关系着亿万农民的生活福祉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中,不少篇目都对乡村建设作出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强调:“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必须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乡村建设为谁而建、怎样建设乡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回答,深刻揭示了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为推进乡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中有关乡村建设的重要论述,要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乡村建设中更好发挥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乡村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农民。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

农民既是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推进乡村建设,要从农民的需要出发,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要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和智慧,让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主人翁身份和主体性不是天生的、先验的存在,而是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本质,是后天获得的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这一论断奠定了理解农民“为我性”与“我为性”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强调:“正因为各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来说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和‘不依赖’于他们的”。这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个人主体性与集体主体性存在内在张力。这一张力作用在乡村建设中表现为:一些农民的利益诉求是具体的、局部的,而乡村建设需要的是整体的、长远的规划。如何将农民的“为我性”与“我为性”有机统一起来,是乡村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农村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把为农民改革与依靠农民改革有机统一起来。比如,当年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发起了大包干,成为农村改革的源头。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契合农业生产特点,兼顾了国家、集体、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又如,新时代以来,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我们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置并行,既能更好保障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也能更好用活土地经营权。

把握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农民权益既是乡村建设的目的,也是乡村建设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确定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中指出:“要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中强调:“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在《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强调:“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关注农民在乡村建设中主体性的发挥,鼓励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建设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中指出“农户能干的尽量让农户干”“要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鼓励地方积极地试、大胆地闯,用好试点试验手段,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调“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与依靠农民而建的有机统一。“为我”是农民主体性实现的前提和结果;“我为”则是农民主体性实现的状态和过程,二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纵观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不仅使农民的每一分劳动都和他们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而且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推进乡村建设需要充分实现和发挥农民主体性

为农民而建,能够确保乡村建设始终朝着正确目标前进;依靠农民而建,能够使乡村建设始终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推进乡村建设,需要充分实现和发挥农民主体性。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实现和发挥农民主体性的核心力量和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些重要论述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又结合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提出了解决方案,即通过基层党组织,将农民个体的利益诉求整合为集体行动的共同意志,将农民个体的“为我性”有效转化为集体的“我为性”,把广大农民群众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基层党组织是维护农民利益、凝聚共同意志的核心力量。乡村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供等多个方面,政策体系复杂、任务艰巨。只有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和推动,才能确保政策不变形、不走样,真正落到田间地头,切实使政策惠及每一位农民。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凝聚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要靠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

乡村建设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从实际出发,遵循分类原则,突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顺应农民意愿,真正做到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我国乡村地域辽阔,村庄类型丰富多样,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村庄格局也会继续演变分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中指出:“有的村庄会聚集更多的人口和产业,有的会逐步同城镇融合,有的会逐渐衰落。”针对这种分化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看得准的先干起来,看不准的可以等一等。”习近平总书记还批评了乡村建设中不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的问题:“有的盲目大拆大建,贪大求洋,搞大广场、造大景点;有的机械照搬城镇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党课讲稿: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