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挥文化制度优势
2.激发文化制度活力
3.完善文化制度体系
4.夯实文化制度保障
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制度建设是长远之策、根本之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文化领域的制度建设是规范文化秩序、引导文化治理、调节文化生活的重要制度安排,在统筹文化发展要素、促进各领域协同联动中发挥着纲举目张的主导作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既是增强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更是助推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1.发挥文化制度优势,强化思想引领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文化制度在巩固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共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关涉国家文化认同体系的稳固与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为此,应充分发挥我国文化制度优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完善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才能更好发挥制度优势。在文化建设领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方向引领和政治保证,有效协调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复杂利益关系;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又能够不断加强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并促进其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关系,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这构成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南,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舆论场域中,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强化理论自觉、提升舆论引导,从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发展,形成全社会统一的价值认同和精神纽带。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发展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公平与共享的制度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既要注重覆盖的广度,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构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制度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强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也要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在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出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政策文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有”向“优”的转变,使文化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更加有效地惠及全体人民。
2.激发文化制度活力,厚植发展动能
激发文化制度活力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源泉。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活文化制度潜能、激发文化制度活力。以提升制度顶层设计为先导、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以增强制度创新为驱动,有助于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理论引导,提升文化制度顶层设计能力。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不断健全覆盖意识形态引导、价值体系塑造、文化供给优化、权益保障完善、舆论治理加强、国际传播拓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文化制度体系由结构性调整迈向系统性建构,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制度基础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突出问题意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全球格局深刻变动、时代条件剧烈演化的背景下,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文化发展障碍,妥善应对文化产品兼具意识形态属性与市场属性所导致的治理复杂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新征程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应着力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话语权,全面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实现上下贯通、横向联动,在释放体制机制活力的同时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动能。
坚持战略导向,增强文化制度创新的引领力。新征程上,应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以全局性思维、前瞻性视野、历史性眼光,将文化制度创新有机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战略中。精准把握文化制度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环节,明确文化制度创新的人民立场与目标指向,强化制度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为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制度保障。同时,统筹谋划当前创新举措与长远制度安排,夯实文化制度根基、加强文化人才储备。
3.完善文化制度体系,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