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领会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一)政治意义:坚定乡镇工作的政治方向
(二)经济意义:推动乡镇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社会意义:提升乡镇社会治理水平
二、准确把握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对乡镇工作的新要求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以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1.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原则
2.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
3.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制度
(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立足乡镇资源优势
3.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乡镇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法单位建设
2.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3.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加强对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消防安全等领域的监管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3.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加强自身建设
(一)加强学习
(二)勇于担当
(三)廉洁自律
以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奋力开创乡镇发展新局面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全会审议通过的重要文件和作出的决策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下面,我结合全会公报内容,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思路。
一、深刻领会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一)政治意义:坚定乡镇工作的政治方向
二十届四中全会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全会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对于乡镇工作而言,是必须始终坚守的政治原则。乡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落脚点。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乡镇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乡镇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乡镇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二)经济意义:推动乡镇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乡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乡镇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社会意义:提升乡镇社会治理水平
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乡镇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乡镇是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强和创新乡镇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准确把握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对乡镇工作的新要求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全会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在乡镇工作中,我们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各个方面。要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镇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我们要立足乡镇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规划。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乡镇社会稳定
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乡镇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加强和创新乡镇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要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乡镇公共服务水平
全会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乡镇工作中,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乡镇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加强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