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这些成就的取得,取决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正确历史导向不动摇。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现在的关键一招还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篇章极重要,特别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纲领性阐述,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背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充分认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举世瞩目,影响深远。
重大实践成果表现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台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制度成果体现在我国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更加完善,特别是把党的领导制度确立为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熟定型;理论成果彰显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含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比如,强调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强调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改革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强调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调改革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强调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强调改革必须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我们更要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充分认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我们迎接新的挑战树立了必胜信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调整为“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由“可能”转为“不断”,一词之差,凸显外部形势之复杂严峻。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GDP是6.08万亿美元,日本是5.7万亿美元;2024年,中国GDP约为18.94万亿美元,而日本约为4.1万亿美元,我们是日本的四倍多。强大而厚重的物质基础为我们增强了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地缘政治矛盾冲突加剧,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新世情”;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和新旧动能转换等“新国情”,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优势凸显,这些都无不得益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蹄疾步稳。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之一并作出系统阐述,强调:“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恩格斯也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不是教义,而是运动,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而不是教义中、在活泼运动中而不是静止僵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