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监督机制持续优化
(二)监督队伍扩容提质
(三)监督效能显著提升
二、存在问题与挑战
(一)资源配置存在短板
(二)企业配合程度有限
(三)制度机制尚不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健全监督体系
(二)深化协同治理
(三)强化能力建设
XX单位2025年度劳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报告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监督机制持续优化,制度基础不断夯实
2025年,XX单位严格贯彻落实上级工会关于“一函两书”制度的工作部署,着力构建规范化劳动法律监督体系。全年聚焦劳动合同履行、劳动报酬支付、休息休假落实等关键环节,建立风险研判机制,对潜在用工矛盾实施精准排查。针对部分用人单位存在的制度执行偏差问题,累计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4份,通过事前预警有效干预苗头性问题3项,督促2家企业整改工时安排不规范问题,推动1家建筑企业完善工资支付流程,源头化解劳动纠纷隐患6起,切实筑牢劳动关系风险防线。
制度执行层面,深化“实务推进+能力提升”双轮驱动模式。在省级总工会统一部署下,建立“分级审核、季度通报”提示函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识别标准8项、整改时限要求3类,确保监督行为依法依规。同步推动监督流程数字化,通过线上工作平台实现提示函制发、企业反馈、整改核验全流程闭环管理,文书流转效率提升40%,监督覆盖精准度显著增强。
(二)监督队伍扩容提质,专业能力系统强化
立足基层监督力量薄弱现状,实施监督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工程。全年组织75名基层工会干部参加省级劳动法律监督员线上专题培训,覆盖企业工会、乡镇(街道)总工会等27个单位。培训课程围绕“一函两书”制度实操、劳动争议调处技巧、典型案例剖析三大模块展开,设置模拟演练场景12个,引入2024年度全区典型劳动纠纷案例进行教学。经过严格考核,71人取得结业证书,监督员持证上岗率达94.7%,较2024年提升22个百分点。
为提升实战能力,创新建立“老带新”实训机制。遴选10名资深监督员与15名新任人员结对,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建筑业等用工复杂领域开展联合监督实践。通过现场检查指导、文书撰写协同、争议调处跟训等方式,帮助新人快速掌握调查取证、法律适用、沟通协调等核心技能,全年培养出能独立承担专项任务的骨干监督员23名。
(三)监督效能显著提升,劳动关系更趋和谐
以构建“互利共赢”劳动关系为目标,实施精准化监督服务。全年累计检查用人单位186家,涉及职工1.52万人,覆盖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重点行业。针对发现的制度缺失问题,指导企业修订劳动管理文件47份,推动新增劳动合同签订2300余份。在薪酬保障领域,督促5家单位补发加班工资差额86.3万元,惠及职工317人;在工时管理方面,推动3家大型零售企业落实特殊工时审批制度,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益。
争议源头治理成效突出,通过“预警介入+协商调解”联动机制,全年成功化解集体劳动争议4起,个案纠纷52起,涉及金额127.6万元。其中,通过提示函提前干预化解的欠薪风险事件2起,为职工追回工资39.8万元;经监督员调解的社保补缴纠纷12起,帮助28名职工落实社保待遇。职工权益保障满意度达96.4%,较上年提升5.2个百分点,为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存在问题与挑战
(一)资源配置存在短板,监督覆盖仍有盲区
基层监督力量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小型非公企业工会监督员多为兼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