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弄通历史逻辑
二、弄通理论逻辑
三、弄通实践逻辑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初步学习和分管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之际,也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开局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们擘画了2026到2030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上下的首要政治任务。作为一名县级领导干部,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弄通历史逻辑,理解“十五五”规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十五五”时期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坐标上。向前看,它是实现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五年攻坚期。这五年发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2035年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向后看,它又是承接“十四五”时期发展成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因此,“十五五”规划不仅是一个经济规划,更是一个关乎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部署。
全会明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过去我们打下的基础,要在未来五年内转化为更强劲的发展动能;过去我们布局的战略,要在未来五年内全面落地见效。对于我们XX县而言,理解这一历史逻辑,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有任何松懈和彷徨,必须抓住这宝贵的五年窗口期,把县域发展放到国家现代化的大棋局中去谋划。无论是产业转型、城乡建设还是民生改善,都要有“冲刺”的姿态和“决战”的意识,确保我们的发展步伐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贡献XX力量。
二、弄通理论逻辑,把握全会精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贡献
党的理论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虽然没有提出全新的理论概念,但其对“十五五”时期的战略擘画,本身就是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来分析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指导新实践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全会强调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这些都不是孤立的举措,而是对“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要求的深化和具体化。它深刻回答了在当前全球变局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例如,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同志详细解读了科技创新在“十五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