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二、聚焦核心建设任务
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四、强化组织领导保障
在XX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工作调度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总结前期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下一阶段的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省农业农村厅的同志对相关政策进行了专业解读,讲得非常透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当前形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我们必须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这项工作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必须坚决扛起的政治责任。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投入,强化工作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并上图入库的高标准农田面积已达到480万亩为稳定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应对近年来频发的旱涝等极端天气挑战中,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展现出强大的抗灾减灾能力,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2022年度立项的56.01万亩、总投资9.65亿元的建设项目,目前已全面竣工并完成验收,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建设、高效完成的良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干部群众辛勤付出的结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一是建设进度不均衡。从调度情况看,部分县区存在前期工作启动慢、施工组织不力、工程进度滞后于时间节点要求的现象。二是建设质量有待提升。个别项目在设计和施工环节未能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存在标准不高、质量不优的问题,甚至出现了“重建轻管”的倾向,部分建成项目后续管护不到位,设施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三是要素保障面临制约。随着建设标准的提高,亩均投资额度持续增加,部分县区财政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用地、用材等要素保障也面临一些协调难题。四是综合效益挖掘不深。部分项目建成后,与其配套的农艺技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未能及时跟进,导致“良田”的“良产”和“良效”潜力未能完全释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后续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聚焦核心建设任务,全面提升项目质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核心在一个“高”字,关键在一个“实”字。必须严格遵循国家规划和技术标准,以系统化思维、工程化手段、精细化管理,全力打造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工程。
首先,要在科学规划上体现高起点。规划是项目建设的龙头和总纲。要严格对标《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结合我市国土空间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和乡村振兴总体布局,科学编制市、县两级建设规划。要坚持整区域推进、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优先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建设重点。项目谋划要深入基层、问计于民,充分听取农民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意见,确保项目布局更合理、建设内容更贴近实际需求。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统筹结合,实现“一盘棋”推进,避免单打独斗和重复建设。
其次,要在施工建设上执行高标准。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所有项目都必须严格执行新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这项标准对田块整治、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壤改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建设内容都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各项目法人单位和施工单位要将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田”的方面,要做到田块平整、集中连片,为规模化、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在“土”的方面,要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切实提升耕作层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水”的方面,要构建完善的灌排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确保水源保障,做到旱涝保收。在“路”的方面,要确保田间道路通达度,满足现代化农机通行和农产品运输需求。在“电”的方面,要根据需要配套建设农田输配电设施,为农业生产电气化提供支持。同时,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项目设计和施工中,注重保护田间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项目监理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对工程质量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