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清本质
(一)虚化政策执行
(二)滋生懒政怠政
(三)损害单位公信
二、深挖根源
(一)思想认识“跑偏”
(二)制度机制“缺位”
(三)能力本领“恐慌”
(四)监督问责“宽松”
三、构建机制
(一)强化思想引领
(二)完善制度建设
(三)加强能力培训
(四)严格监督问责
关于整治公文抄袭问题的研讨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公文是政令畅通的“桥梁”、工作落实的“抓手”,更是我们单位形象与公信力的直接体现。然而,近年来从一些地方政府公开文件中出现的“跨省照搬”“张冠李戴”低级错误,到部分单位内部文稿因“复制粘贴”暴露出的逻辑漏洞,公文抄袭问题屡见不鲜,不仅消解了公文的权威性与严肃性,更折射出一些干部工作作风中的沉疴积弊。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研讨会,就是要正视问题、深挖根源、凝聚共识。下面,我结合单位实际,就“整治公文抄袭乱象,筑牢务实工作根基”这个主题,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认清本质
日常工作中,少数同志对公文抄袭存在认知偏差,或将其等同于“文字借鉴”,或视之为“应急之举”,认为“内容大差不差就行”“急着交差抄来用能省时间”。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彻底扭转。公文抄袭绝非简单的“文风”问题,而是触及工作本质、影响事业发展的原则问题。
(一)虚化政策执行,是动摇工作根基的“空转”之轮。公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务实管用”。一份合格的公文,要么是结合实际承接上级政策,要么是反映真实情况支撑科学决策,要么是明确具体要求推动工作落实。一旦掺杂抄袭,文稿便瞬间丧失了“实”的灵魂。照搬其他地区的政策表述,必然忽略本地本部门的发展阶段与特殊情况;复制其他单位的工作方案,必然与自身的核心职能与资源禀待脱节;套用陈旧的模板框架,必然无法体现当前工作的重点难点。XX省一份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文件,被发现大段内容与另一省份数年前的文件雷同,其中所列举的产业类型与本地实际南辕北辙,这种“抄来的公文”不仅无法指导实践,更可能因信息失真、要求失当,给实际工作埋下隐患,导致政策悬空、工作“空转”。 如来写作网文★库↑原创文章
(二)滋生懒政怠政,是侵蚀干部队伍的“作风之疾”。公文写作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工作的深度思考、系统梳理与科学谋划过程。起草一篇高质量的文稿,需要深入一线调研、精准梳理数据、透彻分析问题、提出可行对策,这全面考验着一名干部的责任意识、业务能力与务实作风。选择抄袭,本质上就是“思想懒”“行动懒”“能力懒”的集中体现。一些同志不愿主动思考,满足于“拿来主义”;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去搞调研、摸实情,满足于“应付交差”;面对复杂文稿畏难退缩,试图通过抄袭“走捷捷径”。这种“抄出来的文稿”,看似按时完成了任务,实则暴露了其工作态度的浮躁与责任担当的缺失。据XX省纪委监委2025年上半年通报,查处的12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中,有3起直接涉及公文照搬照抄问题。若对此风气不及时纠偏,势必会在单位内部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严重侵蚀我们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
(三)损害单位公信,是影响对外形象的“无形之伤”。公文是单位对外沟通的“窗口”和对内管理的“名片”。无论是向上级报送的请示、总结,还是对外发布的公告、报告,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外界对我们工作成效和专业能力的评价。近年来,多地出现的“公文抄袭乌龙”事件,如某县乡村振兴报告出现另一县的地名、某单位年度总结与前三年内容高度雷同等,经媒体曝光后,不仅引发公众对涉事单位工作严谨性的普遍质疑,更让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蒙羞。对我们单位而言,无论是面向服务对象的政策解读,还是向上级部门的工作汇报,一旦出现抄袭问题,不仅直接影响考核评价,更会让合作伙伴与服务对象对我们的工作能力、责任意识产生根本性怀疑,最终损害单位的权威性与凝聚力。
二、深挖根源
公文抄袭现象的产生,并非个别人的“偶然失误”,而是思想认识、工作机制、能力建设等多方面问题交织的产物。只有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一)思想认识“跑偏”,价值导向错位。部分同志对公文的功能定位存在根本性误解,将公文写作异化为“文字游戏”,认为只要“格式规范、辞藻华丽”就是好文稿,而忽视了其“服务工作、解决问题”的核心使命。在这种错误观念影响下,一些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找模板、凑字数、套框架”上,而非“摸实情、想办法、提对策”。同时,一些干部缺乏“文责自负”的敬畏之心,认为公文层层审核,责任不到个人,只要不被发现就万事大吉,存在侥幸心理,这为抄袭行为提供了思想土壤。
(二)制度机制“缺位”,考核指挥棒失灵。首先,从任务部署看,“文来文往”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工作存在“重时限、轻准备”的问题。有时上级单位突然下达紧急文稿任务,留给起草人员的时间极其有限,导致其无法开展充分调研和深入思考,只能通过“东拼西凑”仓促成文。其次,从审核流程看,部分环节存在“走过场”现象。尽管我们有“起草人自查、科室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审签”的流程,但部分审核人员仅满足于对格式、字号、错别字等“皮毛”问题的纠错,对内容的真实性、原创性、逻辑性缺乏较真碰硬的审查,导致抄袭文稿得以“一路绿灯”。最后,从考核评价看,一些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