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学细悟
二、对标反思
三、躬身入局
研讨发言: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谱写金融服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全会于2025年10月在北京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作为一名在金融系统工作多年的党员干部,亲身参与并见证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内心感到无比振奋,也深感责任如山。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从个人角度谈三点认识、体会和思路。
一、深学细悟,把握时代脉搏的认识与思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对我而言,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次思想的对表、一次次灵魂的触动。
首先,我认识到这是一次对未来航向的精准擘画。全会聚焦“十五五”规划的制定,明确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任务书”,更是我们金融工作的“路线图”。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金融不再是孤立的经济活动,而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我们每一笔信贷投放、每一次金融服务,都应与国家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其次,我认识到这是一次对发展理念的深刻重塑。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并强调“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5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全会的这一部署,无疑是将绿色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彻底颠覆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的传统观念。作为银行,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不仅要衡量经济效益,更要体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金融不是一个选项,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时代赋予金融业的历史使命。
最后,我认识到这是一次对根本宗旨的再次宣示。全会强调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工作的初心是“金融为民”。作为身处县域一线的金融机构,我们的根在基层,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微企业。如何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送到最需要的农户手中,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这是全会精神给我们提出的最直接、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考题。
二、对标反思,触及初心的感悟与体会
在学习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我常常对照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内心涌现出三种强烈的体会。
体会之一,是“本领恐慌”的紧迫感。面对全会提出的发展“五篇大文章”等新任务、新要求,我深刻感受到,旧的知识体系、老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比如,在服务乡村振兴时,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本地特色产业的金融需求?在2024年,我们XX县的茶叶年产值已达14亿元,花椒产业也蓬勃发展,亩均收益可观。但我们的金融产品是否真的跟上了产业发展的步伐?是简单地提供一笔贷款,还是能够设计出贯穿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方案?在推进绿色金融时,我们是否具备识别和评估绿色项目风险与机遇的专业能力?这种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思想转变,驱动着我必须带领团队持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否则就会在时代的洪流中落伍。
体会之二,是“时我不待”的责任感。全会为“十五五”时期擘画了蓝图,这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的历史进程。作为县域支行的“领头雁”,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总行有宏伟的战略,分行有明确的部署,但最终的落脚点都在我们基层。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能否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在于我们的执行力。我常常自问:我是否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而工作,还是真正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了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局之中?当看到XX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37元,我感到的不只是欣慰,更是责任——我们还能做什么,才能让这个数字增长得更快一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一些?这种责任感,让我不敢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