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实践成效
(一)聚焦产业发展
(二)创新治理模式
(三)深化移风易俗
(四)破解发展难题
二、正视问题短板
三、聚焦重点任务
(一)坚持政治引领
(二)坚持融合发展
(三)坚持人民至上
(四)坚持固本培元
在XX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这次意义重大的会议,主要任务是系统总结前一阶段我区农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成果,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并就如何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
时值金秋,硕果满枝。放眼我区广袤的田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更展现出党建引领下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分类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系列部署,以打造农区基层党建示范点为核心抓手,在引领产业发展、筑强治理堡垒、培育文明乡风、破解发展难题等关键领域集中发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党旗在乡村振兴的一线高高飘扬,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的胜势。
下面,我将结合前期的调研和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回顾实践成效,坚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
过去一段时间,我区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这些成果,集中体现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聚焦产业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坚实根基
党建引领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富民。实践证明,只有把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与市场经济的活力有效结合,才能真正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XX镇的经验尤为突出。他们创新探索的“党支部+合作社+集体公司”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成功盘活了农村的闲置资源与生产要素。以XX村为例,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农产品开发公司,将一个原本普通的加工车间,升级打造为具备现代化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通过注册“XX面粉”“XX农品”等自主品牌,不仅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更借助线上线下融合的O22O新零售模式,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其生产的优质面粉等产品,凭借过硬的品质,成功进入了国内一线城市的商超和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340万元。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发展思路上的飞跃。它雄辩地证明,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完全有能力带领群众深度参与市场竞争,将本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一模式,为如何有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
(二)创新治理模式,筑牢服务群众的战斗堡垒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前哨”和“堡垒”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活力。
在这方面,一些村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XX村构建的“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就是一项精准有效的治理创新。全村33名党员下沉到网格,每人固定联系10到15户群众,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变被动等待群众上访为主动上门服务。政策宣讲在田间地头,民情收集在农家院落,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更值得肯定的是,他们还推出了“码上办”民意收集线上平台,群众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后台由专人负责分流转办,形成受理、处理、反馈的闭环管理,极大提升了响应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同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和监督制度,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从一句口号,真正变为了基层治理的生动现实。
(三)深化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的时代新貌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更要看精神风貌。我区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宣战”,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村党组织积极作为,将移风易俗的要求细化为可操作、能遵守的村规民约。比如,XX村等地倡导白事简办、不设宴席;XX村等村庄革除了部分不合时宜的旧俗;XX村对彩礼设定“限高”标准,有效遏制了攀比之风,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彩礼“洼地”,其经验做法得到了省级媒体的专题报道。特别是XX村,党支部因地制宜,提出了婚事“1+5”新办模式、白事“三统一”简办流程和旨在弘扬孝道的敬老“评分制”,这些接地气的“土规定”,用柔性的引导和正向的激励,撬动了乡风文明的“大转型”。此外,通过将主题党日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大力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全年新表彰乡风文明模范69人,成功打造了“水墨XX”“孝善XX”等一批市级文明实践品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正在我区蔚然成形。
(四)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内生发展的强劲动力
“空心村”治理是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经验交流”。针对部分村庄青壮年外流、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我区积极探索党建联建、抱团发展的新路径。
以典型的“空心村”XX村为例,该村在镇党委的统筹协调下,与XX片区的七个村建立了党建联建机制,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谋、产品共销,有效解决了单个村庄势单力薄的问题。今年,XX村联合种植的小麦良繁、油菜、胡麻、万寿菊等特色作物,取得了良好收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85万元,同比增长23.6%,实现了从“输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