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视成绩与挑战
二、聚焦关键环节
三、压实主体责任
在XX高新区管委会优化营商环境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近期市委专题会议精神,对标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最新部署,全面审视当前工作,精准部署下步任务。优化营商环境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一时之策,而是长久之功。它关系着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我们能否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行稳致远。全市的号角已经吹响,高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必须闻令而动、担当作为,以超常规的决心和力度,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挑战,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
近年来,我们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付出了一系列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截至今年9月底,我们高新区入驻企业数量已近4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9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家,累计解决就业超过17000人。这些不断跳动的数字,是市场主体用脚投票的结果,也是对我们工作的直接肯定。在去年全省的营商环境评价中,我们所在的XX市综合得分96.94分,位列全省第三,较前年跃升了3个位次。今年上半年,省第三方机构对我们高新区的抽查评估,也给予了“非常满意”的总体评价。特别是我们着力打造的“XX服务·XX办”政务服务品牌,正在从一个响亮的口号,转变为企业实实在在的便利。
但是,同志们,我们绝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成绩固然值得肯定,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相比,与企业日益增长的期盼相比,我们的营商环境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痛点。市委专题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的几个突出问题,在我们高新区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是“承诺兑现”的诚信赤字依然存在。有的部门在招商引资时“豪言壮语”,承诺的政策、配套和服务,企业落地后却变成了“空头支票”。“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时有发生,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侵蚀。这种失信行为,伤害的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是整个区域的投资声誉。
二是“要素保障”的供给瓶颈亟待破解。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尽管我们推出了“惠企贷”“科创贷”等金融产品,但普惠性、精准性仍有不足。土地、用能、人力等传统要素的供给,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要素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政务服务”的堵点痛点尚未根除。虽然审批流程大幅压缩,但一些隐性的壁垒依然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但“事依然难办”的现象没有绝迹。部门之间数据不通、信息不畅,导致企业为了一个事项要跑多个部门、报多份材料。这种“隐性成本”正在消耗企业的耐心和信心。
四是“法治环境”的公平公正有待加强。少数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检查任性、处罚随意,甚至违规插手经济纠纷,让企业不胜其扰、有苦难言。“无事不扰”的承诺,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地。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是企业安心经营的根本保障,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问题,看似是具体的工作作风问题,实则是思想认识问题、政治站位问题。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二、聚焦关键环节,以精准有力的举措推动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的靶向。针对上述问题,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用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硬招实招,推动营商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第一,围绕“高效便捷”,全力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政务服务是营商环境最直观的体现。服务好不好,企业感受最深。必须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易办”转变。
一要深化“一网通办”改革。要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全面梳理高频办理事项,持续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要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加快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到明年上半年,要确保企业开办、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等核心事项的全流程网办率达到95%以上。
二要擦亮“XX服务·XX办”品牌。要将“无事不扰、有事必应”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企业服务日”“驻厂专员”等机制,建立企业诉求“收集—转办—督办—反馈”的全闭环管理体系。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要做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研究、第一时间解决,决不能让企业“求助无门、反映无声”。
三要推行极简审批模式。要全面落实“证照分离”“告知承诺制”等改革举措,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环节、精简申报材料、压缩办理时限。要积极探索“标准地+承诺制”出让模式,让项目“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
第二,围绕“降本增效”,全力打造富有活力的要素成本洼地。企业发展,成本是关键。哪里成本低、效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