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总体成效与水质状况
(二)重点工作举措及进展
1.强化巡查管控
2.推进生态清退
3.实施排口整治
二、存在问题
(一)监管执法机制仍需完善
(二)源头治理与群众利益平衡面临挑战
(三)长期保护投入保障存在短板
(四)历史遗留与面源污染问题交织
三、下步打算
(一)持续深化水源地生态清退与修复工作
(二)建立入库排口动态管理与长效监管机制
(三)创新巡查执法模式提升综合管控效能
(四)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XX单位关于XX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XX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筑牢XX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防线,我单位协同相关部门,以XX水库水质保护与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系统性开展了水源地保护工作。
一、基本情况
在XX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XX区各相关单位紧密协作,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扎实推进XX水库水源地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总体成效与水质状况
当前,XX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总体态势平稳向好。根据持续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XX水库水体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及以上,各项生态指标保持稳定或呈现向好趋势,有效保障了XX市中心城区的供水安全。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多部门协同发力的综合治理体系与常态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
(二)重点工作举措及进展
为确保水源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各责任单位围绕关键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
1.强化巡查管控,构建严密防护网络
严格执行并深化水源地保护区“321”常态化巡查制度,即三级网格化管理、日常巡查与联合巡查相结合、一体化信息处置。截至2025年10月,我单位牵头组织开展日常及专项巡查累计52次,出动人员111人次。同时,每季度联合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区住建和交通局、资源规划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城市管理局、XX公安分局、公路分中心及XX镇等部门开展联合巡查执法行动,本年度已开展联合巡查5次,出动61人次。通过高密度、多维度的巡查,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了在保护区内钓鱼、露营、野炊等一系列可能影响水环境安全的违规行为,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
2.推进生态清退,根除核心区污染源
针对历史遗留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将XX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内1297.55亩果树林的清退工作作为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加以推进。工作中,XX镇政府、XX林场等责任单位深入一线,通过广泛的政策宣讲、耐心的协商谈判以及合理的经济补偿等方式,充分保障了相关群众的合法权益与平稳过渡。截至2025年10月,区域内果树林的清退协议签订工作已100%完成。此举从根本上消除了核心保护区内因农业种植活动可能带来的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风险,为水质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3.实施排口整治,切断陆源污染入库
为精准管控陆源污染物,我单位组织力量对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所有入河(库)排口进行了地毯式排查。通过逐一核实排口地理位置、排放来源、污水类型、责任主体等基础信息,成功建立起一套内容详实、可追溯的排口信息化管理台账,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责任实”的管理目标。针对排查出的生活污水等重点类型排口,加密了水质自行监测与监督性监测频次。截至2025年10月,累计巡查各类排口320个次,出动人员610人次,并对其中70个重点排口完成了水质采样检测工作,检测结果均未发现超标现象。
二、存在问题
尽管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对照最严格的水源地保护标准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饮用水的更高期待,工作中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亟待在后续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监管执法机制仍需完善
当前的监管体系在应对突发性、隐蔽性强的违规行为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现有执法力量面对广阔的水域和复杂的岸线环境,难以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覆盖,游泳、网鱼、私自进入围网区域等零星违法活动仍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虽已建立,但在信息共享、快速响应、责任界定等方面的协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有时存在“联动不紧密、执法有空档”的现象,导致对某些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威慑力不足。
(二)源头治理与群众利益平衡面临挑战
XX水库水源地保护与库区及上游流域部分群众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之间存在客观矛盾。在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畜禽养殖清退、生活污水纳管等工作中,尽管制定了补偿政策,但部分补偿标准与群众的实际损失和未来生计预期尚存差距,导致少数群众配合意愿不强,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此外,全社会对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