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学习纲要》研讨发言VIP免费

提纲: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新时代背景

  (一)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前半程走向了后半程

  (二)新时代从党的十八大开启

  (三)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时代主题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容体系

  (一)“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

  (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

  (三)“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

四、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思想方法

  (一)坚持战略思维

  (二)坚持历史思维

  (三)坚持辩证思维

  (四)坚持创新思维

  (五)坚持法治思维

  (六)坚持底线思维

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学习纲要》研讨发言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研讨发言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党中央同意中央宣传部统一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既是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资料,也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深入学习《纲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新的时代背景,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时代主题、科学的内容体系和系统的思想方法,进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新时代背景

《纲要》指出: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是继新中国、新时期之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给我们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这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也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一)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前半程走向了后半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开始走向成熟、定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1987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9年间十亿人民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党的十三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1992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邓小平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并评价说,“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由此,中国的改革更加自觉地从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走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全面探索阶段。199210月,党的十四大所作的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正式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可以说,党的十四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坚持以党的十五大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号召全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可以说,党的十六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文字的减少、表述的精炼,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体现。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③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正是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

(二)新时代从党的十八大开启,是建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基础上的。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全党全国人民亲历亲见、共同见证。

历史性成就催生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变革推进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成就与变革集中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一是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二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三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四是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五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六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七是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八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九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这些历史性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正因为建立在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我们党把十八大以后的发展确立为“新时代”。新时代与之前的发展阶段,是有着重大区别的。比如在历史使命上,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担负的历史使命,就是使中国人民、使中国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前,这个历史使命总体完成了。十八大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肩负起的新的历史使命,即实现“强起来”的目标。从这个角度上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是实现“强起来”的宣言书和行动纲领,这个新时代就是强国时代。更具体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分别从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三个维度,用三个“意味着”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的重大意义。

(三)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变”与“不变”的辩证认识中深刻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纵观社会发展史,每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都会引起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改变。新中国成立,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2年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延续36年的概括,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和现阶段基本国情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全新预判,为理解我国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新阶段的现代化经济提供了新思路。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2020年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既要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个最大的变化,又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还要准确把握其不断变化的特点。从理论上看,只有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与“不变”、“总体性量变”与“阶段性质变”的特征,才能避免各种片面认识和错误判断,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只有在“变”与“不变”的辩证认识中深刻把握这个新时代,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时代主题

《纲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突出的、一以贯之的主题,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把握住了这个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就把握住了最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住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五百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尽管也经历了严重挫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及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九十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体现在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最鲜明的特色正在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富有成效,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代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产物。坚定“四个自信”,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规划和部署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象表达,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要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能搞西方模式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行得通、走得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持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才能得到更好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学习纲要》研讨发言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