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重点工作情况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六)用好深化改革法宝
二、存在问题
(一)农民种粮成本持续增加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强
(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薄弱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艰巨
三、2023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三)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四)壮大特色优势农业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七)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八)深化农村改革
(九)推进重点项目谋划
(十)加强自身建设
XX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防灾减灾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生产稳重向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前三季度,XX市一产增加值462.87亿元,增速5.7%,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现将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2年重点工作情况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做好“三农”工作的综合协调。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牵头做好全市“三农”工作的统筹协调,定期不定期向党委、政府和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汇总上报全市“三农”工作进展情况,做好各项工作的上传下达,抓好具体政策的落实。组织召开涉农有关会议。组织召开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攻坚领导小组会议、迎接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会议、市乡村建设行动会议、市乡村产业振兴专班工作会议等重大涉农会议。优化和加强“三农”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楼阳生书记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做好了各县(市、区)落实关于优化和加强“三农”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督促和指导工作。牵头推进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攻坚工作。根据市委安排,制定了市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攻坚任务落实考评细则。建立健全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工作台账,每月按时更新台账内容,并将工作开展情况报送市委督查室,对各(市、区)和市直各单位攻坚工作开展了督促指导。做好我市乡村振兴省级实绩考核相关工作。整理汇总各单位涉及考核预计指标得分及排名情况向市领导汇报,配合市委督查室持续做好督查督办,确保各单位的工作汇报沟通到位。做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工作。会同市直有关单位开展了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工作调研,梳理汇总重点任务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二是制定推进全市“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据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实际,制定下发了《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商发〔2022〕1号),对我市2022年全市三农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谋划,明确了目标措施和具体任务。参照省文件,起草制定了《商发〔2022〕1号文件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商农领办〔2022〕8号),明确了具体内容和责任要求,提出了58个单位牵头实施的231条具体措施,建立了重点任务工作台账。制定了《XX市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攻坚实施方案》、《XX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XX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5年围绕我市“三农”工作短板弱项开展的攻坚措施和目标要求。制定印发了《市委农办 市委宣传部 市农业农村局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市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XX市“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商农领〔2022〕6号)。制定印发了《XX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试行)》,明确了各项考核指标,拟于近期会同市直有关单位对各县(市、区)开展2021年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工作。会同市直有关单位起草了我市《乡村建设十三个专项行动专班年度工作要点》和《乡村振兴五大专班年度工作要点》,正在按照领导小组发文程序运转,运转结束后及时印发执行。
(二)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今年全市夏粮播种面积908.72万亩,总产量455.28万吨(91.06亿斤),平均亩产501.01公斤/亩,再创历史新高。秋粮播种面积774.34万亩(农业数据),当前秋粮已颗粒归仓,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一是稳定粮食面积。坚持党政同责,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县(市、区)长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将生产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各乡(镇),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2022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644万亩省定目标任务以上。截至目前,秋种工作基本结束,小麦已播种936万亩,实现应种尽种,面积稳定。二是提升粮食产能。坚持藏粮于地,持续推进8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全市项目开工率100%,资金拨付进度41.46%,项目总体工程进度92.39%。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再排查再整改,确保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发挥效益。坚持藏粮于技,起草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推进我市现代种业发展,良种覆盖率达到98%,商品种子供应率达到90%。做好农机化生产服务,预计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7%以上。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抓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转移机遇,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一是壮大优势特色农业。围绕六高六化,重点抓好优质专用小麦、辣椒、花生油料、畜牧业、林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八大优势特色产业。2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再获丰收,花生、辣椒、西瓜、酥梨、苹果面积发展到180万亩、100万亩、30万亩、31万亩、38万亩,预计八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冬春优势蔬菜,预计2022年全市蔬菜复种总面积达284.3万亩(农业数据),总产量639.9万吨(农业数据),其中设施蔬菜面积48.1万亩,产量186.1万吨。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截至10月底,全市生猪存栏320万头,同比增长7.3%,生猪出栏367万头,同比增长13.3%,本地屠宰生猪271.6万头,同比增长11.4%。大力推进牛羊发展,夏邑、虞城、柘城、民权成功列入全省40个2022年养牛大县扶持名单。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截至10月底,全市牛存栏40.1万头,同比增长8.3%,牛出栏21.7万头,同比增长7.9%。羊存栏304万头,同比增长2.7%,羊出栏296万头,同比增长2.9%。三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围绕面、肉、油、乳、果蔬五大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预计2022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600亿元。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6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开展监测,提出初步监测意见6家企业都合格,推荐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候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对2020年认定的68家省级龙头企业开展了监测,54个企业合格,建议取消14家企业,新推荐35家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申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预计年底我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将达到80家以上。新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取消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累计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6个。四是抓好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大力推动“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累计创建1个国家级、7个省级、22个市级、59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申报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新申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17个。虞城县科迪乳业成功入选2022年河南省奶业集群建设项目。
(四)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推动农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约19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约为92%,小麦化肥利用率约为41.4%。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工作,小麦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6.5%,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1%。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2.56%。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大标准推广力度,指导各地制订《大棚韭菜栽培技术规程》《马铃薯春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等农业地方标准17个,目前市场监管局已审定发布2个。推动农产品追溯管理,700余家生产经营主体注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全市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5.5万张,附带合格证上市农产品10.9万吨。三是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造“XX农优”整体品牌,积极组织申报了一批省级知名农业品牌,20个品牌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累计获得农业农村部认证品牌农产品达167个,其中名特优新农产品3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114个,成功创建了夏邑小麦1个农产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四是推进数字农业建设。积极推进柘城县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预计2022年12月底完成建设任务,引领带动全市数字农业的发展。认真组织河南省数字乡村示范县创建工作,民权县获得河南省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称号,累计创建河南省数字乡村示范县4个。
(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行动。围绕整治“六乱”,开展“六清”,实现“四起来”目标,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的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制定了集中整治工作标准、绿化、亮化、美化标准,积极开展“全域整治 晋位争先”活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观摩活动。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周综述、周汇报”制度,强化暗访督导,建立了市领导调研督导、市局专项督导、专班日常督导三位一体督导机制,每周暗访,根据督导情况,印发督办函、通报等。在4月26日、7月7日、10月8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工作会议上我市分别被评为第四名、第四名、第五名,连续居全省第一方阵。二是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四月份,全市集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农村改厕集中整治提升行动,排查户厕96.9万户,市级复核各村平均得分94.5分,群众满意率达99%。7月19日,按照全国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统一部署,我市再次开展摸排整改“回头看”工作,制定摸排方案,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培训,持续督导。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户厕78.64万户,发现问题户厕8.7万户,已整改6.34万户,摸排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稳步推进省定我市6.5万户改厕任务(中央财政整村推进改厕50383户),截至目前,全市已改厕6.4万户,占省定改厕任务的98.4%,中央整村推进任务的126.9%。三是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行政村实现100%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做到了“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全市167乡镇有77个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有效管控村庄污水排放,全市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28%。实施“一县十镇百村万户”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组织开展“美丽小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全市已建成美丽小镇48个,四美乡村1153个,五美庭院达标26.42万户。四是全面实施乡村建设工作。组织市直相关部门起草全市乡村建设十三个专项行动专班年度工作要点,明确了2022年乡村建设全年目标任务。组织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创建,上报永城市等3个县、永城市高庄镇等29个乡镇申报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起草了《XX市贯彻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工作方案》《XX市乡村建设示范创建方案》,已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完善,正在按程序运转,近期即将下发。
(六)用好深化改革法宝。一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进一步摸清农村集体家底。截至目前,全市共清查集体资产总额204.4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3.73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70.68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1449.16万亩,其中农用地总面积1170.32万亩(耕地面积1058.02万亩)。全市有集体收入的村2801个,占总村数的60.2%。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二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录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2.3万家,新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2家,新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7家,监测合格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4家。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36万家,19家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经农业农村部认定监测合格继续保留国家级称号,推荐11家农民合作社(农业8家、林业2家、供销1家)申报2022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新创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