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认识
(一)这是淬炼党性、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
(二)这是企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内在需求
(三)这是涵养廉洁生态、保护干部的坚固屏障
二、精准剖析
(一)是扭转“为了好看而不是为了好用”的政绩观偏差
(二)是整治“把国企当家业而不是干事业”的权力观扭曲
(三)是校正“躺平看热闹而不是站起挑重担”的事业观走偏
(四)是纠治“把纪律当稻草人而不是高压线”的纪律观淡薄
三、培根固本
(一)要做信念坚定、担当作为的“排头兵”
(二)要做聚焦主业、深耕实业的“主心骨”
(三)要做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的“弄潮儿”
(四)要做遵规守纪、严防风险的“安全阀”
四、铸根塑魂
全市国资国企党员干部专题党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作风谱写国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把全市国资国企系统的主要负责同志、党员干部代表都请过来,利用这个机会,我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和大家一起上一堂党课,主要是想和同志们交交心、谈谈话,既是落实市委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更是对我们国企战线的同志们表达一份关心和期望。在座的各位,都是我们XX市经济发展的“国家队”、是主力军,你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心里的压力有多大,市委、市政府是清楚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奋战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一线的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同志们,今天我们这堂党课的主题是:“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作风谱写国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什么要专门讲这个题目?可能有同志会觉得,作风建设是老生常谈了。但我想说,正因为是“老生常谈”,才说明它极端重要,必须常谈常新。作风问题,从来就不是小事。它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事业兴衰。特别是对于我们国有企业来说,作风就是战斗力,作风就是生产力,作风就是竞争力!一个企业的精气神怎么样,领导班子的作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企业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今天,结合我们XX的实际,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深化认识,以政治自觉筑牢思想根基,深刻理解作风建设的“三重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坚定意志,把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开篇之作。这十年多来,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发生的深刻变革,大家都有目共睹、有切身感受。对于我们国企干部而言,为什么要如此不遗余力、锲而不舍地抓作风建设?我认为,至少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内在逻辑。
(一)这是淬炼党性、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
国有企业,姓“国”名“党”,这是我们最根本的政治属性。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而作风建设,正是检验我们党性强不强、政治站不站得稳的“经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国企要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这份“信赖”从何而来?绝不仅仅来自于我们贡献了多少GDP、上缴了多少利润,更来自于我们坚强的政治本色和过硬的纪律作风。
抓作风,就是抓政治。看似是吃饭喝酒、迎来送往这些“小节”,实则反映的是我们对党中央政令畅通的态度,考验的是我们是否真正把“四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果一个国企领导干部,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阳奉阴违、置若罔闻,在“四风”问题上屡教不改,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他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执行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上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呢?因此,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是一张检验我们是否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政治考卷。
(二)这是企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内在需求。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我们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是政策优势?是资源优势?这些都对,但都不是最根本的。我认为,我们最核心的优势,应该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制度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清廉高效、纪律严明的作风优势。
一个作风涣散的企业,必然是一个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企业。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沉迷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他还有多少心思去钻研市场、谋划发展?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充满了拉关系、走后门的“潜规则”,那么正直干事、有真才实学的员工怎么可能脱颖而出?如果一个企业的采购、招标、投资环节存在猫腻,必然会推高成本、滋生腐败,最终掏空的是国家的“家底”。
所以说,优良的作风,就是企业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风气正,则人心齐、事业兴。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无一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反之,那些倒下的企业,往往都是从内部作风“溃堤”开始的。抓作风建设,就是为企业的发展“清障”“铺路”“加油”,是护航我们企业在市场大潮中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三)这是涵养廉洁生态、保护干部的坚固屏障。
严管就是厚爱,监督就是保护。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想明白。中央八项规定以及一系列的纪律要求,表面上看是给我们戴上了“紧箍咒”,限制了一些“自由”,但实际上是为我们划出了安全的“红线”,是防止我们滑向深渊的“护栏”。
这些年,我们XX的国资系统也查处了一些干部,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比如,市投资发展集团的原副总经理XX,从一名有为干部沦为阶下囚。还有市国资委原副主任XX,长期收受高档烟酒,接受宴请,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这些活生生的案例,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警醒吗?他们走向违纪违法的深渊,往往就是从一顿饭、一瓶酒、一张卡开始的。小节不守,大节必失。思想的“闸门”一旦松动,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
所以,同志们,千万不要把组织的提醒、纪律的约束看作是跟自己过不去。这些规矩,是在保护我们,是在爱护我们。只有时刻紧绷纪律这根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在各种诱惑面前站稳脚跟,真正做到干成事、不出事。
二、精准剖析,以严实态度查摆突出问题,清醒认识作风建设的“顽瘴痼疾”
肯定成绩,我们理直气壮。近年来,我们全市国资国企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创新,取得了不少成绩。比如,我们推动实体化、市场化、效益化转型,2023年市属国企的市场化自主投资项目占比接近一半。我们的“资金集管”系统上线后,一年就产生了2700多万的收益。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在座各位和广大国企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
但是,成绩是主流,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清醒地看到当前国资国企系统在作风方面依然存在的一些顽瘴痼疾。前几年,我们XX经历了XX、XXX等案的严重冲击,政治生态和营商环境受到重创。市国资委也专门制定了做好“后半篇文章”的18条措施来堵塞漏洞。我们必须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坚决肃清流毒影响。结合日常监督和案件查办情况,我认为,当前主要有“四种观”的偏差需要我们动真碰硬、靶向纠治。
(一)是扭转“为了好看而不是为了好用”的政绩观偏差。
有的同志,干工作不是为了让企业增效、让群众满意,而是为了让领导注意、为了履历光鲜。热衷于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比如,有的企业脱离实际,不计成本地去追求一个看似亮眼的资产规模,或者不顾风险地去争一个高大上的信用评级,但主业不强、利润不高,根基不稳,这就是典型的政绩观错位。还有的,热衷于搞各种“高大上”的规划和方案,束之高阁,不抓落实;热衷于开会发文,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工作“空转”。这种浮夸的作风,浪费的是宝贵的资源和时间,贻误的是发展的战机。我们必须牢记,国企的政绩,最终要体现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体现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体现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贡献上。
(二)是整治“把国企当家业而不是干事业”的权力观扭曲。
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国企领导干部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公、不能用来谋私。但少数干部,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了糊涂,把国企当成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公共资源当成了自己的“私人荷包”。有的搞“一家亲”,在人事安排、项目分包、物资采购上优亲厚友,搞利益输送;有的搞“一言堂”,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当成摆设,个人说了算,听不进不同意见;有的甚至把监督看作是“找茬”,对纪委监察、审计、巡察抱着抵触情绪。这种扭曲的权力观,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必须坚决铲除。我们要始终牢记,国企的“盘子”再大,没有一分一厘是自己的;国企的位子再高,也永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
(三)是校正“躺平看热闹而不是站起挑重担”的事业观走偏。
当前,我们正处在国企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干部有担当、有作为。但我们看到,有的干部出现了“躺平”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了“太平官”。对改革中的硬骨头,绕着走;对发展中的新问题,视而不见;对历史遗留的旧矛盾,拖着不办。还有的干部,缺乏斗争精神,成了“老好人”,在原则问题上不敢动真碰硬,对不良风气不敢坚决抵制,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这种“佛系”心态、“躺平”姿态,与我们国企干部“排头兵”的身份极不相称。XX的发展等不起,国企的改革慢不得。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这样的干部,组织绝不答应,群众也绝不答应!
(四)是纠治“把纪律当稻草人而不是高压线”的纪律观淡薄。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经深入人心,但仍有少数人心存侥幸,觉得“风头”过去了,可以歇歇脚、松口气了。认为吃点喝点、收点土特产是“小事一桩”“人之常情”,觉得只要不触犯刑法就没关系。这种思想非常危险!纪律就是纪律,规矩就是规矩,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破法”无不始于“破纪”。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决不可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市纪委市监委的态度一贯是鲜明的,对顶风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而且要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我们决不能有任何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三、培根固本,以优良作风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