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背景与政策遵循
二、主要成效与数据分析
1.废弃包装袋:累计回收约545.6万只
2.废弃包装瓶(罐):累计回收超451.8万只
三、工作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
(一)构建广覆盖的闭环式回收网络
(二)实施全流程的精准化监督管理
(三)完善市场化的专业化处置体系
四、财政保障与长效激励机制
五、存在挑战与未来展望
1.深化智慧监管:探索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
2.强化宣传引导:创新宣传方式
3.探索资源化利用路径: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
XX县供销合作社关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的情况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XX县供销合作社立足职能定位,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作为服务“三农”和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本报告旨在全面总结当前工作进展、主要成效、运行机制及未来规划,以期为持续深化此项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工作背景与政策遵循
农药包装废弃物因其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若随意丢弃,将对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并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及公众健康。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回收处置工作,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
本项工作严格遵循国家农业农村部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等上位法规精神,并以XX县政府办公室印发的《XX县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的意见》为直接行动指南。该《意见》自2018年6月7日起施行,明确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工作原则,为全县构建回收、归集、处置一体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主要成效与数据分析
在明确的政策指引和各方协同努力下,XX县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9月底,全县本年度累计回收并实现无害化处置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总量约113.9吨。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回收体系的运行效率,更标志着大量潜在的环境污染物得到了安全处置。
从回收废弃物的具体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两大类:
1.废弃包装袋:累计回收约545.6万只。此类包装以塑料、铝箔复合材料为主,具有轻便、使用广泛的特点,是田间地头最常见的废弃物类型。
2.废弃包装瓶(罐):累计回收超451.8万只。此类包装多为塑料瓶、玻璃瓶等硬质容器。
数据显示,废弃包装袋在数量上略高于包装瓶(罐),这与当前农药制剂包装向轻量化、小剂量化发展的趋势相符。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农药包装材料中,塑料瓶(聚酯瓶)和铝箔袋是主流,合计占比通常超过90%。XX县的回收数据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农业生产中农药产品的包装消费特征。通过对此类数据的持续追踪分析,可为上游农药生产企业优化包装设计、推广使用更易回收或可降解材料提供数据支持。
三、工作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
为确保回收处置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县供销社牵头构建了一套权责清晰、流程闭环、监管有力的工作体系。
(一)构建广覆盖的闭环式回收网络
遵循“就近就地、方便合理、安全规范”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科学规划并建立了立体的回收网络。该网络由“一个中心、多个网点”构成,即1处县级归集处理中心和67个遍布各乡镇、村社的基层回收点。这些回收点的布局综合考虑了行政区划、耕地面积、农作物种植分布以及农民交投便利性等因素,旨在最大化提升网络覆盖率和回收可及性。
在运行模式上,严格执行“农户上交、网点储存、企业处置”的闭环流程。农户将使用后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送至就近的基层回收点;回收点进行初步清点、分类和安全暂存;县级归集中心定期统一收集各网点的废弃物,最终交由专业处置企业进行处理。这一模式有效杜绝了废弃物在流转过程中的“二次遗弃”和环境暴露风险,确保了“应收尽收、安全流转”。
(二)实施全流程的精准化监督管理
为保障工作实效,杜绝形式主义,县供销社联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了常态化联合监管机制。2025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季度性联合督查与日常性随机抽检共9次,检查内容涵盖回收点台账记录、储存规范、安全防护等多个方面。
在管理手段上,强化精细化台账管理。为全县所有回收点统一配发了回收登记簿和专用包装袋。农户交投时,回收点工作人员需当场核对数量,并进行实名登记,详实记录废弃物的来源、数量、类型和交投时间。所有记录均需归档保存,实现了从源头产生到末端处置的全流程可追溯,确保了责任可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