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常委、校长在第三届“小发明小创造”节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X主席、各位领导、企业代表,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在这样一个充满创新活力与智慧光芒的时刻,我们齐聚一堂,隆重召开第三届“小发明小创造”节总结表彰大会。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获奖的教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本届“小发明小创造”节以“智创领航启新程·科创筑梦耀青春”为主题,自启动以来,全校师生积极响应、热情参与,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创意和实用价值的优秀作品,充分展现了我校师生勤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让我们看到了全校师生在发明创造方面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上旬,2025年X省“五小”创新大赛优秀成果展在晋阳湖会展中心开幕。我校工匠学院作为省教科文卫体工会推荐的唯一一所民办工匠学院闪耀亮相,不仅呈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探索,更通过一系列实物成果彰显了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我们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与我省“五小”创新大赛同频共振,说明我们走的是一条符合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正确道路。今天,借此机会,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做一些交流分享。
持续深耕,提升发明创造质量
三年前,经我倡导,将每年11月15日设立为学校“小发明小创造”节。2023年,学校启动实施“百万千人科教兴校工程”,投入百万元推动小发明小创造成果孵化、专利成果转化、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三创教育教学成果、社会各类竞赛、国家级重点课题立项等方面的重要成果落地。三年来,学校下大力度,鼓励学生以发明创造为抓手,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积极开展跨专业联动。经过三届的努力,如今学生发明创造作品不仅在数量上突破千项,有了显著提升,同时在内涵上也有了质的飞跃。上周,省政协主席张春林、教育厅厅长马骏等领导同志莅临学校视察调研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本届“小发明小创造节”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学生的作品各具特色: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杨振坤的“拓荒一号:自研卡丁车双层车架设计”针对传统燃油卡丁车高能耗、高成本、维护复杂、噪音污染等问题,提出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方案;刘博文“墨方智耒”——潞党参精准智培先行者运用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了党参培育的精细化、数字化;财经学院刘育彤的玉米芯新型膜材料,结合现代材料科学手段,实现了从“经验设计”到“精准设计”的跨越,成果已获得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金奖……此类作品的涌现,彰显了我校师生发明创造项目质量的显著跃升。
加快落地,加速推进知识转化
学校大力推动和支持小发明小创造成果孵化,支持学生将发明创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切实产出实质性成果,解决企业真问题,实现发明创造的知识转化。截至目前,学校学生授权各类专利、软件著作权3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900余篇,这些成果能够迅速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团队与X(集团)有限公司、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共同完成相关合作项目200余项。
锚定创业,自主开展科技创新
学校自建校以来就确定了以“创新的意识、创造的能力、创业的目标”为特色的“三创”育人理念,为应用型办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目前,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组成了“动力科创工作坊”,专项开展各类汽车、无人机自主研发;三创学院组建了普歌计算机研究基地、腾渊阁、白房子设计、追光逐梦影视等多个大学生发明创造工作室,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从程序设计、软件开发、平面设计、数字插画、视频制作等方面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平台的搭建将教师和学生的个体优势发展为群体优势,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新一批创业者的涌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科研质量
科教兴校就是要突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学校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支持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办法出台,努力提升学校教科研成果产出。本年度,学校对各类成果奖励达40余万,本次小发明小创造奖励经费近70万元,较上一年度有大幅增长,加快推动了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知识成果的转化。本学年,学校教师立项各类省部级以上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1部。建工学院教师张艳霞的项目《绿色建筑理念赋能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基础教学部教师王鹏刚《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等,将教学与科研完美结合,是学校科研反哺教学的有力佐证。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当前,学校正着力构建校政企所多方参与机制的“十院百企千店”工程,力争在大健康、非遗、人工智能等领域再建省级产业学院;与省内外企业合作共建“场景化实验室”,开发“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特色项目20个;联合美团、京东等平台建设“电商直播实训基地”,为近千家小微门店提供数字化合作方案。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制度,组建跨学校、跨学科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