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思想之基:一场从“书本”到“内心”的认知长征
二、砥砺担当之要:一次从“讲台”到“地头”的角色转变
三、践行育人之本:一番从“言传”到“身教”的心灵对话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感悟:于时代浪潮中锚定青春坐标
2025年的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擘画了“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会议闭幕至今,我时常在夜深人静时,反复研读全会公报和相关解读文章,窗外的秋意渐浓,内心的热潮却一浪高过一浪。作为一名党校青年教师,我深知,我们不仅是这场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更是肩负责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每一次中央全会,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方向的校准。面对这份承载着亿万人民期盼的行动纲领,我感到无比振奋,也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身处党校这一理论高地和思想熔炉,我们青年一代,究竟该如何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脉搏,如何让青春的声音与时代的强音同频共振?结合近期的学习和工作,我想从一个青年党校人的视角,谈三点粗浅的感悟和反思,与各位同仁交流共勉。
一、深化思想之基:一场从“书本”到“内心”的认知长征
初读全会精神,面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坦白说,最初的感觉是宏大而略带距离的。这些关键词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着方向,但如何将它们的光芒,映照到我们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化为内心深处真正的笃信与力量,是我首先要面对的课题。
我意识到,真正的“学深悟透”,绝不是简单地记住几个新提法、背熟几段新论断。它是一场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认知长征,起点是书本,终点则是内心。为此,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笨”功夫。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学习,我把全会文件和历次中央重要会议的精神联系起来学,梳理其一脉相承的逻辑脉络;我把中央的顶层设计和我们**市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看,试图在宏大叙事与地方实践之间找到连接点。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个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部研讨,我翻阅了大量关于**市产业布局的资料。当看到全会报告中关于“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我们市东部高新区的科创走廊、西部农业示范园的智慧大棚,以及连接城乡的交通网络。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框架,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休戚相关、血脉相连的行动指南。这种“豁然开朗”的瞬间,让我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有了更为具体、更为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句需要刻意强调的口号,而是在一次次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洞察中,自然而然升腾起的内心认同和理性自觉。作为党校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这种源于深度思考的坚定信念,通过我们的课堂,传递给每一位学员,帮助他们完成同样从“书本”到“内心”的认知转化,从而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二、砥砺担当之要:一次从“讲台”到“地头”的角色转变
党校的使命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育才”的主阵地在三尺讲台,“献策”的落脚点则在广阔天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主攻方向,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科研咨政工作必须闻令而动、精准聚焦。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个鞭策,更是一次角色的深刻转变——从一个单纯的理论教学者,向一个立足地方、服务决策的“思想工兵”转变。
我所在的教研科,承担着一部分决策咨询任务。过去,我们有时会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从文件到文件的研究路径,写出的报告虽然逻辑严谨,但总觉得少了些“泥土味”和“烟火气”。全会精神的学习,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高质量的咨政成果,必须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全会强调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具体到我们**市,经济回升的堵点在哪里?增强向好态势的抓手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答案不在办公室里,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