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构建高效运行
(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系统性建设逐步规范
(三)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的广度与深度持续拓展
(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精度与力度显著增强
(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系统性与实战化水平稳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层面的麻痹松懈思想依然存在
(二)责任落实层面的压力传导存在“中梗阻”现象
(三)基础保障层面的历史欠账与发展需求矛盾突出
(四)外部环境的复杂风险挑战交织叠加
三、下步打算
(一)强化思想引领
(二)健全责任链条
(三)深化隐患治理
(四)推进科技兴安
某负责人2025年安全生产履职报告
2025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持续稳定向好,为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安全保障。
一、基本情况
2025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思想认识、责任体系、制度构建、隐患排查、应急管理等多个维度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运营服务中心作为一线核心部门,在检票引导、安保维稳、环卫保障、设施维护及讲解服务等环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整体运营的安全、平稳、有序。
(一)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构建高效运行。始终将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作为抓好安全工作的总抓手。强化顶层设计,依据新《安全生产法》中“三管三必须”的核心原则,修订并印发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了安委会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研究解决了景区智慧消防系统升级、古建筑群消防通道改造等一批重大安全问题。压实层级责任,构建了“党工委管委会—部门负责人—岗位员工”的三级责任链条,层层签订《2025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实现了安全责任全覆盖、无死角。运营服务中心内部进一步细化分工,检票组负责入口火种源头管控与游客安全告知,安保组负责全时段巡逻与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环卫维修组负责游览路径安全与设施完好,讲解组负责游览过程中的安全提示与风险预警,形成了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的责任网络。完善考核机制,将安全生产工作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实行“一票否决”,有效推动了责任的末端落实。
(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系统性建设逐步规范。制度建设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石,着力构建科学完备、实用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制度体系日臻完善,结合新业态发展和风险变化,重点组织编制并发布了《低空旅游项目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对索道、玻璃栈道等高风险项目的运营标准、维护保养、应急处置作出了更为详尽的规定。制度修订与时俱进,组织安全管理部门、法律顾问及一线骨干对现有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修订,修订后的《森林火灾专项应急预案》增强了与地方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的联动机制,《旅游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方案》则细化了线上预约、入口管控、节点分流、紧急疏散等全流程管控措施,提升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度执行彰显刚性,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联合执法”的模式,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全年针对检票口火种收缴流程、安保巡逻频次、维修作业许可等制度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对发现的违规操作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在全景区范围内通报批评,确保了制度“长牙带电”。
(三)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的广度与深度持续拓展。提升全员安全素养是治本之策,景区坚持把安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分层分类精准施训,面向管理层,重点讲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等理论知识;面向特种作业人员,坚持持证上岗,并定期组织复训和技能比武;面向运营服务中心等一线员工,侧重于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技能、游客沟通技巧等实用性内容。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应急演练观摩、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引导全体员工和广大游客“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运营服务中心的讲解员将安全知识融入讲解词,寓教于乐,有效提升了游客的安全意识。
(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精度与力度显著增强。隐患是事故的根源,排查治理是防范事故的关键环节,景区以“零容忍”的态度狠抓隐患排查整治。排查机制立体多元,建立了运营服务中心一线班组日巡查、各部门周排查、景区月度综合检查、节假日专项检查、重要时段领导带队督查的“五位一体”隐患排查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体检”,重点对电气系统、建筑结构、特种设备等进行深度检测。所有隐患均建立了详细的台账,明确了隐患内容、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和资金来源,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式落实。整改闭环扎实有效,对排查出的隐患,坚持“立查立改、限期整改、挂牌督办”相结合。
(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系统性与实战化水平稳步提升。有效的应急响应是抵御风险的最后防线,景区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预案体系科学完备,形成了以《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为总纲,涵盖火灾、防汛、地质灾害、特种设备、食品安全、大客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专项预案的“1+12”应急预案体系,所有预案均按规定向属地应急管理部门备案,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进行一次评估修订。应急队伍精干高效,整合景区安保、消防、工程、医疗等力量,组建了一支专职应急救援队,并按区域划分了应急救援小分队,确保在5分钟内能够响应景区内任何地点的突发事件,运营服务中心的安保人员作为应急处突的第一响应力量,定期开展体能、技能和战术训练。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建立了中心应急物资库和区域应急物资储备点,储备了灭火器材、破拆工具、照明设备、通信设备、医疗急救包、帐篷、救生衣等应急物资,并建立了动态管理和轮换制度,确保物资处于良好状态。应急演练贴近实战,坚持“演练即实战”的原则,模拟了森林火灾引发游客被困的场景,检验了多部门协同作战、跨区域应急救援和现场医疗救护的能力,演练后及时复盘总结,优化了应急流程。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景区安全生产工作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安全基础依然薄弱,风险挑战不容忽视。
(一)思想认识层面的麻痹松懈思想依然存在。景区连续多年保持安全平稳态势,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产生了“歇歇脚、松口气”的麻痹思想,对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认识有所弱化。红线意识树得不牢,在日常工作中,存在重经营、轻安全的倾向,对安全投入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隐蔽性工程整改积极性不高。警惕性有所下降,对常规性风险关注多,但对由极端天气、游客行为异化、新技术应用等带来的新型风险缺乏足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对准备。侥幸心理作祟,认为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对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制止不力、处罚不严,为事故发生埋下了隐患。
(二)责任落实层面的压力传导存在“中梗阻”现象。安全生产责任在“最后一公里”的落实上仍存在堵点。责任体系运行不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