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十五五”规划建议的重点和要求
《求是》杂志编辑部
10月23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二层宴会厅,灯光璀璨,气氛庄重热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此举行,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通过!”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布,全场掌声如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是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在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了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明晰了事关“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把全会开好、把《建议》稿修改好提供了重要遵循。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明》和全会通过的《建议》,将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贯彻落实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共同奋斗。
如何认识《建议》制定过程是发扬党内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累计收到311.3万余条网上建言!
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纷纷开设专栏,听取各界关于“十五五”规划的意见建议。这是继“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意见征求活动后,再次通过互联网就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规划编制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专门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在《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文件起草工作,是发扬党内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又一次生动实践”,指明了《建议》起草过程的鲜明特点,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的坚定政治立场。
《建议》的起草,始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行,在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下扎实推进。早在去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提出要求。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文件起草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制定《建议》的重大意义和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重大战略任务,对起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建议》起草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全程指导,多次就起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主持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7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意见和党外人士意见,先后主持召开3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文件起草工作情况汇报,指导研究相关重大问题,提出重要修改意见,自始至终发挥着定向把舵作用。
《建议》起草的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今年1月22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研究“十五五”规划建议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2月下旬,党中央组织6个调研组,赴12个省区市进行专题调研。5月20日至6月20日,“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参与度高、覆盖面广,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500余条建议。《建议》的征求意见稿形成以后,8月4日党中央将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共收到修改意见2112条。全会期间,经充分讨论,与会同志提出修改意见176条。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调研,有效汇集了党内外智慧,广泛凝聚了共识,使《建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举措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民主不仅体现在广泛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更体现在价值导向和吸收落实上。《建议》起草中,文件起草组对规划建议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逐条斟酌,予以充分吸收,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218处,覆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452条,反馈意见的吸收率达21.4%。《建议》有着满满的民生温度,说的是“顶层事”,操的是“基层心”,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描绘了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图景,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充分印证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认识“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就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短短8个字,内涵丰富、分量很重,指明了“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
202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如何认识“十五五”时期的重要地位?要看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第一步,需要从“十四五”到“十六五”3个五年规划期的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十四五”时期是第一个五年,已经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良好开局。“十五五”时期居于中间,承前启后,既要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又要聚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协同发力,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为“十六五”时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条件。
如何认识“十五五”时期的发展环境?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是谋划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建议》明确提出,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同时要看到,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把各方面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能。
如何把握“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科学设定发展目标,对制定和实施好五年规划至关重要。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性指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要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适当速度。《建议》在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基础上,提出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等重要目标;紧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从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生活品质、美丽中国建设、国家安全屏障等7个方面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统筹发展需要和可能,兼顾当前和长远,既积极进取又稳妥可行,是未来5年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要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把这些目标转化为一项项思路举措、具体任务,让宏伟蓝图成为生动现实,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如何把握《建议》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问题
《建议》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共61条,约2万字,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主要目标,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谋深虑远,方能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阐明了《建议》起草的总体考虑,并提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等注意把握的要求。这“四个坚持”,与《建议》提出的“五个以”


